提議者 小宇
已附議2 (尚餘53日)
尚須4998個附議
🧠 背景說明
在台灣,雙黃線與雙白線雖然已明確標示「禁止跨越」或「禁止變換車道」,但仍有不少駕駛違規穿越,導致交通事故或被罰款,尤其在轉彎處、十字路口、國道匝道口等高風險區域更為常見。
🎯 目的與效益
物理性阻擋跨越行為
與其靠駕駛自律,不如直接以硬體隔離,強化交通規則的執行力。
減少意外事故發生率
根據多起車禍報導,違規跨越雙黃線是對向碰撞主因,設置防撞桿可有效預防。
增加駕駛警覺性
比起單純的標線,防撞桿的實體存在會讓駕駛在心理上產生更強的「不能跨越」警訊。
導正駕駛行為
長期可形塑更安全、更守法的用路文化,減少警力執法壓力。
🧱 適用場景建議
任何有雙黃線/雙白線的地方。
💡 實施方式建議
採用低型防撞導引桿(彈性材質,不影響排水與視線)
或使用中央護欄改良型設計(兼具警示與防撞效果)
可參考國道、高速公路的設計案例導入市區道路
✅ 改設防撞桿的利益(正面效益)
1. 實質提升交通安全
阻止車輛違規跨越或變換車道,避免正面對撞、側撞等嚴重事故。
尤其在事故多發路段(如彎道、交流道出口)效果明顯。
2. 強化交通法規執行力
比單靠警力或科技執法更有效,駕駛難以「僥倖」違規。
實體障礙物讓交通規則變成「不可違反」而非「可被選擇」。
3. 降低事故後的公共成本
減少交通事故可降低救護、修復、保險與勞動損失等社會成本。
間接減輕警察、消防、醫療等單位的壓力與資源耗用。
4. 改善交通秩序與用路習慣
迫使駕駛遵守路線行駛,進而導正亂切車道、不當迴轉的行為。
長期有助建立更文明、安全的交通文化。
5. 有助夜間與惡劣天候行車辨識
⚠️ 潛在影響與挑戰(需評估)
1. 初期建置成本提高
與單純畫線相比,設置防撞桿需額外施工與維護費用。
若規模大,可能需分期執行或尋求公私合作經費。
2. 可能影響救援通行
在特定緊急情境下(如車禍、火警),防撞桿可能阻礙緊急車輛的機動調度,需預留可移動段或中斷口。
3. 空間與地形限制
窄路段或舊市區道路空間有限,不一定適合設置。
山區可能因彎道過多或地基不穩,需加強結構安全。
4. 駕駛心理壓力增加
部分駕駛可能對實體隔離產生心理壓力(如車道窄化感),需搭配交通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