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於107年01月01日結束於110年12月31日
108年08月22日(行政院)院授主預教字第1080102067號
0(千元)
因國際疫情因素,細部計畫「地熱地質探查技術與資訊整合」經綜合評估後,已免除需國外專家來台施測「空中電磁探測(AEM)試作」之工項,計109年度未執行之經費約3,601千元,保留至110年6月30日,作為本計畫擴充執行其他需求項目支應。
1.地熱地質探查技術與資訊整合:因國際疫情因素,經綜合評估後,本計畫已免除需國外專家來台施測「空中電磁探測(AEM)試作」工項,該項目主要以空中探測方式進行電阻率量測。爰已規劃增加地面大地電磁施測數量,補足電阻率資料,以作因應。2.地下水水文地質調查:計畫因山區地形起伏大,大地電磁需要較大的空間施測,腹地寬廣之測點難尋,經檢討將原規劃24點僅測20點,改以增做原規劃70點之多頻道電磁探測為86點來因應。3.火山災害潛勢評估及觀測技術強化:經積極辦理精密水準點埋樁、精密水準測量工作以及感應耦合電漿放射光譜儀(ICP-OES)功能測試驗收,已按照原訂進度完成,藉由本年度的工作經驗,可以做為未來相關計畫規劃執行之參考,增進後續計畫執行效率。
(1)調查蘭陽平原地下水水文地質特徵,評估地下水蘊藏量,作為水利單位地下水開發與供水調度之依據;針對北段山區進行可開發水量評估,評選最佳開發潛能場址,確保水資源保育與永續經營。(2)利用海域地質調查方法與技術,進行臺灣東北部海域金屬礦產資源蘊藏潛能及地質特性的調查,了解金屬礦產賦存類型及蘊藏潛能,做為資源永續發展的參據。(3)配合科技部「災害防救科技創新服務方案」,調查成果納入災害管理資訊及技術交流平台,支援政府坡地災害之防災決策。(4)配合科技部災害防救應用科技方案新課題草案「課題五地震災害防治科技議題」,對活動斷層進行調查及觀測,提供明確資訊,以達預警及防災的目標,並加速人口密集區之活動斷層調查,評估斷層活動潛勢,作為地震防、減災之基礎資訊。(5)持續進行臺灣北部火山地質調查與活動觀測、強化火山監測技術並充實監測設備,建立火山地質及災害潛勢圖資,公開火山活動觀測與災害潛勢資料,深化災防教育並協助災防政策研擬。(6)建置地熱潛能區三維地熱地質模型,促進地熱資源開發進程,並提供地熱開發前期探勘的潛能評估依據,以降低鑽井及投資等相關風險。
計畫亮點:「1.建構大屯火山群之地熱探勘資料庫,以實體服務及資料庫平台整合本計畫探勘過程所累積各項資料;並匯入本計畫地球物理調查、鑽井資訊、地溫資訊、斷層或裂隙分布資訊,使地熱資訊三維化,作為地熱地質模型滾動修正及產能評估之依據。2.完成臺灣北段山區竹南沿海河系流域、後龍溪流域、大安溪等流域地質鑽探與水力特性調查、水文地質調查及圖幅繪編、地下水資源評估;完成蘭陽平原地下水庫水文分析,空間活化與效益評估。3.於石林隆堆及棉花火山礦石分析結果,具有貴金屬金、銀賦存潛能,石林隆堆發現有自然金,是以鉍-金熔體方式,為熱液透過鉍熔體富集金之模式,為臺灣首次發現的鉍-金熔體礦化現象。在棉花火山新發現銻銀鉛礦、輝銻鉛銀礦及輝銻銀礦,為臺灣首次發現的熱液礦物,其含銀量高達10~30%。4.完善重點危險地區之山崩潛勢調查及山崩活動性觀測,引進前瞻地中調查技術,有助提昇社會福祉及耐災生活圈之建立。5.活動斷層特性精細調查及評估斷層滑移特性﹔彙整與加值應用活動斷層資料。進行GNSS移動站及水準測量,取得活動斷層區域地表變動訊息﹔運用連續觀測GNSS資料與PS-InSAR 衛星影像進行不同時期廣域的地表變形分析﹔精進活動斷層活動潛勢圖與斷層參數,完成視覺化三維斷層模型、地震潛勢境況模擬及孕震構造震源參數。6.完成國內火山地區首度大地自然電位站以及跨火山地區精密水準點布設工作,並建置火山活動觀測資料展示及查詢系統,公開火山活動觀測與防災資訊。」 / 關鍵成果:「1.完成大屯火山群地區約200平方公里之大地電磁補充調查及資料處理與解釋、地熱地質圖及剖面圖測製3式、地熱潛能區地球化學分析1式、地熱地質概念模型1式、三維火山地質模型2式以及地熱探勘資料庫及三維展示系統各1式。2.完成山區與平原區水文地質基本調查資料,已瞭解山區與平原區地下水蘊藏量及補注量現況,可供評估山區與平原區地下水資源蘊藏量與具開發潛能之區位,提高整體水資源利用效益,改善目前水資源取用匱乏的問題,並達成落實永續資源發展之施政目標。3.從聲納可辨識出426多處噴氣,並發現地層中有廣泛的噴氣通道,距離海床高度3~5 公尺的海水溫度有1.5~2.5℃升溫現象,另從地球化學分析熱液指標Mg2+濃度呈現隨深度遞減,顯示是受到熱液流體混合,而火成元素Li+濃度隨深度而遞增,指示這熱液明顯和火成活動有關(>350℃),從這些特徵都指示基隆海底火山附近有活躍熱液活動,惟未發現明顯礦物隆堆或採集到礦石,研判這區域缺乏熱液循環所需的斷層通道系統。在地質架構上,發現野柳線型,為一正斷層構造,並有火山沿著斷層發育;另基隆海底火山噴氣柱約呈東北東走向,和陸上崁腳斷層呈線性關係,可能有構造關聯。4.整合更新全國坡地環境地質資料,建立山崩動態潛勢評估系統與警戒模式。5.完成8個GNSS移動站測區、44條跨斷層精密水準測量以獲得全臺速度場,更新10個GNSS追蹤站設備組成嚴密觀測網及臺灣東部地區8條活動斷層參數表收集、更新與彙整,提供耐震設計、地震危害度評估、地震防減災參考。完成3條斷層(梅山斷層、車瓜林斷層與小崗山斷層)補充地質調查,與2條活動斷層(崙後斷層與口宵里斷層)部分斷層位置精細調查。6.完成超過40站點火山活動觀測工作,資料收集筆數達20000筆以上,彙整臺灣北部火山地區各項火山觀測資料,建立開放式資料標準及資料流通規範。」
年累計預定進度(a)(%)
年累計實際進度(b)(%)
進度比較(b-a)(百分點)
年計畫經費(c)(千元)
年累計執行數(d)(千元)
年計畫經費達成率(d/c*100%)(%)
0留言
0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