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於112年01月01日結束於115年12月31日
0(千元)
循環農業業界參與計畫為首次辦理,本年度僅12案通過審查,經費執行率較低,未來將於計畫執行前一年度公告申請辦法,並積極辦理計畫撰寫與徵案說明會,提升業者參與意願及計畫撰寫品質。
1.香蕉假莖採收示範場域為配合高雄改良場香蕉採收機械而設立,但機械未能如期提供測試。與農民討論及田間多次測試,利用小牛搬運車改裝,增加載台延伸長度,並以人力方式截切,可達到加快整體假莖收集速度及降低投入成本。2.設立菇類剩餘資材循環再利用示範區,現有菇類廢料處理場只能販售菇類廢料,如果未來授權相關技術,所生產之技術產品,將因其未具肥料工廠登記證,依肥料管理法將無法登記成產品生產上市。如為生產分解資材、抑菌介質與除臭墊料產品,應容許其能生產販售。比照現行輔導農民成立小型加工廠方式,使相關農業剩餘物質能加速去化速度。3.收集試驗材料運輸、缺乏產業料源穩定供應鏈,為循環產業執行較大問題。另若業者場域擬採行本技術,需再投入設備與人力,目前草菇與紙塑業者採行意願不高。藉由不同業者分工串接,可克服材料收集運輸及處理問題。4.當前並無訂定生物炭炭品標準及減碳標準,循環技術涉及跨領域之法規規範等限制,需部會/機關間協調修正。生物炭小型燒製技術及產品之規範尚無共識,仍需相關單位協調,以加速生物炭之推廣利用。5.目前大型菇類養殖場在先前測試時,發現狼尾草介質生產的杏鮑菇其肉質更好,因此有意願以該原料進行養菇。商業養菇場基本生產量每個單位為6,000包太空包,目前國內可供草料烘乾製粉的規模為2公噸級,業者若要生產則必須投資10公噸級的烘乾製粉設備,才能符合商業需求。6.太康有機專區目前無堆肥處理場所與設備,利用承租農地堆置剩餘副產物,若遇雨季堆肥溫度無法上升,期待未來專區能設置農業資源處理場所。7.目前各合作廠的剩餘資源是以無償提供方式進行,已就再製產品品質規格取得共識,待能穩定供應與定價後始得作為全國性的商業運轉模式推動。8.本計畫為歷年首次辦理與循環農業相關業界參與計畫,使用較長時間規劃申請資格及管理條件,爰本年度計畫執行期程未滿一年,另因無前例可參考,且需自付55%以上配合款,故多數業者尚持觀望態度,部分業者規劃於明年度再行提案。經本(112)年度辦理期間,已接洽多家業者鼓勵次(113)年度提案,本計畫亦將於次年度將延長徵案時程,使業者有更多準備時間俾利完整計畫籌備。後續將強化輔導力度,透過諮詢輔導表單、顧問團隊導入、實地訪查等方式,引導鼓勵業者投入循環農業轉型。
「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新農業)
1.減碳及農業減廢利用技術評估與開發2.建構減碳及循環農業產業價值鏈3.農業剩餘資源循環利用減碳零廢棄4.促成減碳循環農業產業鏈結與社會認知提升
計畫亮點:「1.完成開發木質纖維材料預處理方式1式。2. 新增植種污泥應用場域高COD行業別2場-化學工業、食品工業廢水處理,擴大植種污泥應用場域及量能,並完成養豬場三段式廢水處理實際排碳量調查,應用碳排放相關參數之計算與分析,提供養豬場自身碳排來源及排碳量資訊,以利後續達成減碳之目標並提升企業永續形象。3.合作開發成分解資材、抑菌介質與墊料產品,促成農業菇類剩餘資材再利用率達98%以上。4.開發茶葉副產物飼養羊隻技術,以既有技術整合串聯應用,實現可循環農業生產模式,屬新型態應用,技術內容包括菇包/禽畜糞自動化混扮發酵堆肥技術、農業廢棄物造粒技術、玉米穗軸替代木屑填充菇包介質以及玉米採種省工作業模式。5.協助柳營八翁酪農區完整區域型農牧循環模式,牛糞尿廢水經處理產生之沼液施灌牧草地,進而導入青貯化調製技術,將牧草與附近農副產物製作青貯,再分送合作農場,進行飼料取代。6.本年度共計23家業者申請公私協力計畫,14案通過審查,協助12案(2件撤案)進行計畫複核、核定及簽約並正式執行業參。7.完成宣傳教材:循環農業推廣人員人才培育教案1式,循環農業大眾溝通教案3式,循環農業校園教案2式,共5式。8.國際交流:2023永續國際論壇線上線下超過200人次參與,邀請2組荷蘭講者、1名日本講者及國內7位專家或業者進行循環農業議題分享。9. 完成5項循環計畫之現地訪視,說明並調查其技術之排放源,收集相關活動數據及排放係數,據以建立農業減碳策略之減碳量簡易計算工具供各計畫參考。10.畜產試驗所盤點國內料源供應較穩定及較易取得之17種大宗農副產物之產區、產期、產量、營養成分及其相關青貯調製方法與應用等,匯集成果出版「國內大宗農副產物簡介及畜禽應用」手冊1冊,以提供畜牧相關業者進行飼料調製及牲畜餵飼等之參考。11. 利用水解技術處理魚類加工剩餘物,並應用於微藻培養,供應蜆養殖餌料使用,且確立蜆殼胜肽可應用於保養品中提高蜆殼利用價值,建立循環資材利用模式,達到減少漁業廢棄物之效果。剩餘殼粉可做為養殖底質改良使用。12. 利用動物去化農業剩餘資源,經過2年的持續溝通,地區菇蕈及回收產業能接受由種苗場提出的整合循環生產模式,並具體簽署雙方合作意向書,實際共同參與生產測試,以求得菇蕈產業能在新社地區能永續發展。」 / 關鍵成果:「1. 協助柳營八翁酪農區完整區域型農牧循環模式,牛糞尿廢水經處理產生之沼液施灌牧草地,進而導入青貯化調製技術,將牧草與附近農副產物製作青貯,再分送合作農場,進行飼料取代。2. 完成5項循環計畫之現地訪視,說明並調查其技術之排放源,收集相關活動數據及排放係數,據以建立農業減碳策略之減碳量簡易計算工具供各計畫參考。3. 畜產試驗所盤點國內料源供應較穩定及較易取得之17種大宗農副產物之產區、產期、產量、營養成分及其相關青貯調製方法與應用等,匯集成果出版「國內大宗農副產物簡介及畜禽應用」手冊1冊,以提供畜牧相關業者進行飼料調製及牲畜餵飼等之參考。」
年累計預定進度(a)(%)
年累計實際進度(b)(%)
進度比較(b-a)(百分點)
年計畫經費(c)(千元)
年累計執行數(d)(千元)
年計畫經費達成率(d/c*100%)(%)
0留言
0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