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於109年01月01日結束於112年12月31日
109年08月20日(行政院)院授主預教字第1090102314號函
0(千元)
本年度目標預計進度100%,為計畫總累計預定進度之50%。一、深化氣象多元服務,連結在地:深化在地氣象服務,擴大災害防救應用及提升多元跨域協作與經濟效益評析,本年度預計完成總進度之50%。二、促進智能創新應用,連結未來:打造氣象智能應用服務及建構數位創新服務環境,本年度預計完成總進度之50%。三、拓展氣象前瞻技術,連結國際:提升定量氣象預報能力,精進無縫隙氣象預報技術及掌握氣候監測與預警能力,本年度預計完成總進度之50%。
計畫亮點:「一、為建立與國際同步之前瞻數值模式技術,推升與深化國內產學研各界之大氣研發能力, 110年持續精進數值天氣預報系統並發展先進預報產品,包含:區域模式之移動式3公里解析度模式建置,能有效改善颱風預報能力,相對於計畫前,颱風路徑預報率達12%;此外,本年度3至4週極端溫度統計預報技術之研發與作業化系統之建置,並與畜試所合作,完成曬牧草需求而發展的連續數日不下雨機率預報;並針對熱帶性低氣壓預報技術開發,將預報時效由未來24小時延長至120小時,提昇侵臺颱風之早期預警能力。二、110年運用人工智慧技術,完成2項預報加值產品開發,包含陣風風速產品及地面風速推估技術。相對於原始方法產生之陣風風速和地面風速產品,透由人工智慧技術皆能提供更佳的預報,個案結果顯示,預報效能改善分別為6%和30%;此外,運用人工智慧技術,持續重建高解析度雨量資料,共產出6萬幅自記資料的雨量分鐘增量資料。三、完成以美國FV3GFS模式與其資料同化系統為基礎,發展氣象局下一代全球模式預報系統(CWB FV3GFS)並持續改進模式物理過程與資料同化技術,並完成平行作業性測試。此系統將於明年本局高速運算電腦(HPC)建置完成後上線作業,預期可提升全球模式預報產品之準確度,並提供下游使用者更佳的應用資料。四、發展訪客預約參觀數位服務,整合局本部、南區氣象中心及全國各氣象測站各種不同型態的申請方式,同時強化後台資料連結,簡化申請案件處理時程、加速審查作業,零時差處理民眾申請服務。同時建立參訪數據分析,以利改善對外服務品質,讓本局申請及管理業務數位轉型躍升,減少人工作業流程,並可有效管理人力資源。」 / 關鍵成果:「發展以貝氏理論為基礎的校正方法(BPE),顯著提升展期溫度預報校正成效;3年訓練樣本即可接近10年訓練樣本的校正效果;且當模式不具有預報技術時,BPE校正後的最差狀況就是趨近於觀測氣候。」
年累計預定進度(a)(%)
年累計實際進度(b)(%)
進度比較(b-a)(百分點)
年計畫經費(c)(千元)
年累計執行數(d)(千元)
年計畫經費達成率(d/c*100%)(%)
0留言
0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