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主(協)辦機關 新竹市政府 新竹市環境保護局
執行時間151天

營造都市環保農耕食安生態圈 拔尖計畫

發布於2015-10-01截止於2016-02-29

說明

計畫緣起
• 在近百年來的工業化與都市化的發展之後,全世界的都市社區開始興起一股「都市農耕」的熱潮。
• 但其實在都市的水泥叢林中裡「種菜」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只有收穫食物而已,其實都市農耕真正的效益包含:社區參與、環境美學、社會照顧、社區防災、資源再生、糧食自主、食農教育等。

本計畫結合本市環境保護局(資源再生)、本府產業發展處(農地活化)、城市行銷處(可食地景)教育處(食農教育)、以及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屋頂綠化農場)之主要訴求,就是希望將都市的廚餘、咖啡渣和枯枝落葉等「有機資源」,透過社區裡的可食地景農場進行循環再生,成為周邊學校師生和親子家庭的「食農教育」場域。透過都市農耕體系「從廚餘到餐桌」的循環過程,影響社區居民和親子家庭對於食物選擇的觀念與態度,以「由下而上」的方式讓人民拿回「食物的自主權」,進而深化最基層的食品安全防護工作。

計畫目標
一、以政策領導,團隊合作
• 目前國內外推動都市農耕最大困境,就是種植用地和周邊資源的取得。因此本計畫除了原定的農政及環保單位合作推動,將都市有機廢棄物回收再利用,鼓勵休耕農地以生態農法進行復耕之外,在都會型社區的部分,也與負責鄰里公園管理的「城市行銷處」完成溝通整合,同意釋出公園用地,提供社區團體認養。
• 除了用地與資源的取得,需要地方政府跨局處整合之外,目前台灣部分城市推動都市農耕最大的盲點,就是各相關局處任務切割、各自為政。沒有將理念推廣、人才培訓、社區培伴、及深耕教育等工作重點整合辦理,而是由各局處分別編列預算,各自為政。最後導致疊床架屋,資源重複浪費。本府認為:都市農耕一件事,唯有團隊合作才能讓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創造食安新城市!

二、以美學帶動,改變觀念
• 解決種植用地與資源整合的問題之後,都市農耕的下一個挑戰,就是社區民眾的支持度。雖然都市裡有許多對農作有興趣的民眾,但更大多數的居民對於「菜園」和農耕仍然存在許多負面的印象與想像。因此,都市農耕場域的規劃與管理,首重景觀美學與環境整潔。唯有先將「菜園變花園」,才能將「花園變菜園」,以公民美學的概念,顛覆一般民眾對於菜園的刻板印象,進而從誤解、理解、觀望、接受、到親身參與。
三、以社區凝聚,造人運動
• 承上所述,都市農耕的主要訴求,其實並非創造食物而已,而是透過民眾參與農耕的過程,建立「農友」之間的共識與情宜,進而在社區形成一股行動的力量!因此本計畫將透過人才培訓課程的共同學習、社區農場開墾工作的互助合作,以及後續社區食農教育及食安防衛工作的共同成長,凝聚社區力量,打造社區及家庭強大的食安防衛後盾。

四、以資源串連,循環再生
• 人口只有四十餘萬的新竹市,每個月產生數百公噸的有機廢棄物,若能有效循環再生利用,將可以減少集中處理的成本,節能減碳,也能為新竹市的糧食自給及永續發展,產生長遠的效益。因此本計畫透過生態農業的「厚土種植法」、微生物菌技術及生物炭技術,與農政發展業務進行整合,希望能夠透過資源回收的系統串聯,帶動新竹市的農地復耕與社區永續農耕發展。
五、以教育深耕,學習體驗
• 本計畫之主要目標,就是希望透過都市農耕和食農教育工作,讓食品安全的防衛工作,融入民眾日常生活、回歸到家庭,引起生活型態的改正。而「教育」在這個社會改造運動循環之中,是我們希望達到的終點,也是不斷努力的起點。因此本計畫將以都市農場為核心,讓社區食農教育的循環無所不在,深入學校,也滲透到家庭。

解決方案-可食地景、社區環保菜園
• 本計畫希望透過都市農耕,帶動社區及學校參與,並深化食農教育的食安防衛體系。然而都市農耕最大的挑戰,就是都市居民對於「菜園」負面的刻板印象,以及環境衛生的隱憂,所以「環境美學」及「環保清淨」,是推動都市農耕最基礎的條件。

解決方案-屋頂綠化栽培技術
• 公寓大廈社區的屋頂和陽台,也是我們推廣蔬菜種植及深化社區食農教育的場域。因此本府特別邀請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的團隊合作,希望藉由交大研究團隊所研發,利用「回收寶特瓶再利用」的屋頂綠化技術,擴大本計畫資源回收再利用的範疇、幫助大樓屋頂隔熱節能,也讓都市農耕的社會效益滲透到水泥叢林的每個角落。

解決方案-生物炭技術
• 生物炭(Biochar)一般是由枯枝落葉、乾草、稻殼等含有「生物質」(Biomass)的植物組織,經過高溫「熱裂解」(Pyrolysis) 處理後,所遺留下來的物質。
• 製作生物炭的過程可以產生高熱或是「木煤氣」(woodgas),可以直接提供家庭或工業所需的熱源,經過濾後也可以驅動汽車或發電機的引擎。這樣的替代能源在二戰時期就開始被應用。

• 生物炭「多孔隙」的物理特性和其中所含的各種成份,可以增加土壤的保水性、透氣性和保肥力,並且可以促進土壤中有益微生物菌的生長。在亞馬遜黑土地區及世界各地的田間實驗可以發現,適量添加生物炭於土壤之中,可以增加農業生產的質與量,並改善因過度使用農藥與化肥而酸化的土壤。
• 植物吸引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透過光合作用轉換成生物質。這些有機的生物質經過高熱處理製成生物炭之後,就不會被微生物分解而回到空氣中。將植物燒成炭再埋回土裡的過程中,就是把空氣中的碳固化保存。因此生物炭技術的利用循環可以兼顧「減」炭(Carbon negative)的效果。

解決方案-學校及社區食農教育
• 因為「民以食為天」,因為「病從口入」,因為「You are what you eat」,雖然「食農教育」有許多延伸的教育意義與社區經濟效益,但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國民的健康,教導大家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吃下健康的食物。
• 也因為研究發現人類的飲食習慣與偏好,大約會在12歲以前定型,因此目前國內所推行的食農教育工作,也都以國中及國小學同為主。新竹市身為全台生育率最高的城市之一,更應該重視兒童的教育、福利與健康。

執行策略與方法-計畫工作項目
• 開辦都市農耕種子培訓課程
• 辦理食農教育種子講師培訓課程
• 成立都市農耕專業輔導團
• 補助社區開闢可食地景環保菜園
• 補助社區開闢屋頂綠化菜園
• 補助社區建製生物炭及堆肥設施

執行策略與方法-階段進程
• 由下而上的社區食安防護網計畫,強調的是民眾參與。而民眾參與式計畫的推行,必須經過三個階段的推動策略,包含:推廣、培力、及陪伴。
• 「推廣」階段的主要工作,是以計畫行銷和理念宣導為主,先讓一般民眾及學校師生瞭解都市農耕與食農教育的意義,以及個人可以參與投入的方式。
• 第二階段的「培力」工作,是在推廣工作結束之後,針對有意投入都市農耕及食農教育深耕工作的學校老師、社區志工、及大專青年,開辦一系列的專業課程,培育食農教育種子師資及社區農耕輔導員。
• 第三階段的「陪伴」工作,主要目的是透過有實務經驗的專業師資,透過諮詢輔導、專題講座、及校外教學的方式,陪伴本計畫所培育之種子講師,進行都市農耕及食農教育課程與實作活動的規劃與執行。透過「推廣」、「培力」及「陪伴」的循環操作與滾動,可以持續增加推廣教育的能量,同時擴大學校師生與社區民眾參與的廣度與深度。

執行策略與方法-執行步驟與分工
• 本計畫橫跨新竹市政府四個局處單位,以及一個專業學術團隊,因此計畫執行策略的重點,在於團隊的分工與合作。目前計畫執行方式,規劃由本府產業發展處主導計畫執行,辦理相關的人才培訓課程及專業輔導機制。
• 由環境保護局負責提供枯枝落葉、堆肥廚餘、咖啡渣、及生物炭資材等資源,供社區農場栽培使用。
• 在用地取得的部分,則透過城市行銷處協助利用鄰里公園空間,規劃成為社區環保農園,並由交大環工所團隊,進行屋頂綠化菜園的推廣,
• 最後由教育處透過學校及社區食農教育計畫,連結各地的社區農場,成為深耕食農教育的場域。

結語
• 相較於傳統由上而下,直街「治標」解決問題的地方政府施政計畫,本計畫採用「由下而上」的基層深耕模式,透過都市社區農場的設施,試圖重建人與土地的關係,在市民心中種下環保與食安的種子。
• 我們相信只要給予機會與時間,社會價值觀可以被改變、公民意識可以慢慢提升。而都市農耕就是那最簡單也最具潛移默化效果的種子。只要悉心呵護與持續灌溉,我們所承諾的社區參與、環境美學、社會照顧、社區防災、資源再生、糧食自主、食農教育等效益,一定會在這個城市成長茁壯、遍地開花。





 

 


展開
另開新視窗前往全民來join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