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於110年01月01日結束於113年12月31日
0(千元)
一、至少蒐集彙整 5 個國際組織或先進國家之飲用水水質標準相關法規及策略。二、更新彙編 6 種未列管新興污染物及 18 種飲用水列管項目相關毒理資料。三、執行北、中、南至少 3 處代表性淨水場中 6 種優先評估物質之水質調查。四、進行 20 種未列管新興污染物約 1, 800 處次之水質抽驗。五、更新新興污染物之初步蒐集清單、蒐集清單、觀察清單及候選清單等飲用水列管項目篩選作業清單。六、召開 3 場次專家學者諮詢會議。七、評析我國飲用水水質標準修正必要性,確保飲用水安全。
計畫亮點:「近年乾旱嚴重,常有水庫水位低孳生藻類代謝臭味物質的風險,本年度新增抽驗水中土霉味物質(Geosmin、2-Methylisoborneol (2-MIB))30處次,抽驗結果顯示2-MIB有7筆數據略高於國際管制值最小值,Geosmin雖然檢出濃度均低於國際管制值最小值(10 ng/L),但檢出濃度有2筆大於5 ng/L(分別為7.9及9.6 ng/L),檢出濃度最大值接近國際管制值最小值,顯示此二項物質確有持續關注之必要。」 / 關鍵成果:「擇停水後復水之點位,完成20處次同時進行總菌落數、總大腸桿菌、糞生大腸桿菌群、E.coli、腸球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等微生物指標本土配水檢測資料建立。建立離島飲用水水質現況資訊,蒐集彙整近10年結果提出建議。」
年累計預定進度(a)(%)
年累計實際進度(b)(%)
進度比較(b-a)(百分點)
年計畫經費(c)(千元)
年累計執行數(d)(千元)
年計畫經費達成率(d/c*100%)(%)
0留言
0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