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於108年01月01日結束於111年12月31日
108年08月22日(行政院)院授主預教字第1080102067號
0(千元)
1.供餐困難學校單獨一校意願不高,採聯合採購、聯合運輸方式執行,減少人力及運輸成本支出。2.偏遠學校因為地理環境、區域產業型態、在地食材供應/社會組織網絡相關條件各有不同,因此各地優化健全午餐食材其需求/供應鏈的切入做法勢必需因地制宜,計畫團隊除了探研現有運行相關案例進行分析外,更運用計畫專案人力開發新模式,冀求透過新模式的開展過程,更深入掌握偏遠地區午餐食材需求鏈優化的挑戰與門檻,以回饋機關制定相關政策之參考依據。3.農民生產規模過小,變數大,不易與學校行政搭配
「以學校午餐需求帶動國產農產品市場,配合政府食安五環政策,強化學校午餐管理及發展健康飲食教育,建立安全、營養、健康的新學校午餐」為總體目標。
計畫亮點:「1.為建構偏鄉學校食材需求鏈,其關鍵環節為「運輸」與「集成」,連結外部資源,研訂創新運輸方案,以及整合在地社會資源、試行多元集成平台。2.建置午餐食材正俗名表人工智慧辨識機制」 / 關鍵成果:「1.與工研院合作,初步擇定南投縣仁愛鄉評估無人機運送食材之可行性。2.與農試所合作,試辦偏鄉食材運輸保鮮冷鏈能力提升方案。3.持續優化「平地集成、中華郵政運輸」模式。4.整合衛福部、農委會提供之食材正俗名表;分類篩選各縣市歷史常用食材200多萬筆為各縣市常用食材清單。5.與屏南社大合作,整合在地小農與在地供應平台合作,提高在地食材供應比例。6.協助嘉義阿里山、高雄六龜、桃源區學校直接採購在地小農蔬果。7.協助27位符合章Q資格的生產者進入區域食材供應鏈。8.以人工智慧辨識機制將6個示範縣市常用食材清單正俗名正確率由至90%-98%。」
年累計預定進度(a)(%)
年累計實際進度(b)(%)
進度比較(b-a)(百分點)
年計畫經費(c)(千元)
年累計執行數(d)(千元)
年計畫經費達成率(d/c*100%)(%)
0留言
0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