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於110年01月01日結束於110年12月31日
0(千元)
無
無
1. 協助政策推動(1)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施行後措施調整(2) 各項綠能政策推廣2. 協助環境建構(1) 綠能產業平台建構(2) 再生能源知識交流平台建構(3) 低碳生活圈建構(4) 再生能源併網基礎環境建構3. 擴大內需市場(1) 推動獎勵補助作業4. 研發應用(1) 分散式能源系統(2) 多元化再生能源科技發展(3) 綠能科技驗證(4) 再生能源併網技術
計畫亮點:「1.再生能源推廣旨在輔助傳統電力之供應,故著重於取代傳統能源效益。自2000年推動至 2021 年 10 月底止,執行國內再生能源開發案進度追蹤管考,再生能源總發電裝置容量達 10,979.69 MW,以各類別再生能源發電之年滿發時數進行估計,再生能源年總發電量約 193 億度電,約可減少 971 萬公噸之二氧化碳排放,換算熱值相當約184.9 萬公秉油當量,約可供 537 萬戶年用電。2. 持續提升我國於國際間能見度,並促進我國與荷蘭、英國、歐盟及 APEC 區域各經濟體之再生能源政策交流與合作。3.統計至 110 年 11 月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已達 7,280MW,預估年發電量 91 億度,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 463.2 萬公噸,年減碳量相當於種植 38,599 萬棵樹。4.太陽光電模組產品登錄協助政府單位、台電及金融產業需求方,加速審查速度及後續案場的建置,提升整體市場效益。5.分析 6 大新及再生能源次領域(風力發電、地熱、生質能、儲能、氫能與燃料電池、海洋能)能源技術的技術發展方向與趨勢,彙整國外重點研發方向與國內技術比較,提出未來發展建議。分析英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國之 2050 年淨零碳排發展策略,整理各國之技術選項及其主要政策目的,作為我國再生能源之淨零碳路徑之參考。6.透過補助計畫擴大國內運用實證,推動定置型燃料電池發電系統之多元情境應用,提升我國燃料電池建置量,同時驗證以不同料源進行長時間發電、備援、提高自發電或削減契約容量之目的,作為後續分散式電源商業化規劃之重要參考。至 111 年累積國內定置型建置總量 ≧ 200 kW,以 3,000 小時運轉計算,最高可提供 60 萬度電以上之分散式電力。」 / 關鍵成果:「1.完成參與「第 11 屆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會員大會」,並完成辦理臺荷及臺英相關合作會議共 4 場,另完成與荷蘭之合作備忘錄(MoU)展延簽訂。2.簽訂海纜固定裝置及海纜密封裝置專利授權,將技術推廣至業界。3.金能獎活動持續引領廠商開發優質產品,如電池類別廠商全數升級大尺寸 M6 電池研發暨量產能量。4.已協助國內增加累積 82 kW 之定置型燃料電池發電系統,並透過長時間運轉驗證提供總計 75,579 kWh 的分散式電力。」
年累計預定進度(a)(%)
年累計實際進度(b)(%)
進度比較(b-a)(百分點)
年計畫經費(c)(千元)
年累計執行數(d)(千元)
年計畫經費達成率(d/c*100%)(%)
0留言
0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