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於110年01月01日結束於113年12月31日
0(千元)
無
無
1. 持續將研究結果轉化為政府或民眾能理解及運用的資訊。2. 持續研發新穎藥物、建立新的治療方式、研發早期診斷生物指標及發展化學預防藥物。3. 持續結合藥物研發、生物醫學工程等技術,提供國內外生技廠商新穎研發技術並進行技術轉移。4. 持續支援國內研究人員卓越醫藥衛生研究。
計畫亮點:「1. 論壇 於 111年1月發行 「臺灣護理人力發展之前瞻策略規劃」政策建言。建議(一)提升學士學位護理畢業生比率:如增加四年制學士學位護理畢業生人數、提升護理師考照資格等相對應策略。(二)確保護理教育品質:如建立各層級護理教育畢業生核心能力及課程之共識、建 立國家級護理專業教育品質評鑑制度並強化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相關職責等。2. 論壇於111年6月發行 「研議流感抗病毒藥劑納入健保之可行性」政策建言。對於(一)臺灣流感疫情及疾病負擔、(二)國際間類流感定義、偵測與診斷率分析、(三)臺灣流感抗病毒藥物儲備策略及公費使用規範分析、(四)流感抗病毒藥劑實證療效、(五)流感抗病毒藥劑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六)流感抗病毒藥劑納入健保之政策建議。根據實證醫學的觀點,綜合上述研究提出對於類流感抗病毒藥劑納入健保使用規範中,若為類流感之住院病患、高風險族群建議給予給付。3. 論壇於111年8月發行「風險家庭安全照護:領域建構與人才培育」建言。討論(一)臺灣社會變遷下的家庭風險、(二)風險家庭之於而兒少發展影響與家庭親職教養需求、(三)他山之石:歐美澳亞國家之家庭政策實施模式、(四)家庭風險的安全照護網路與處遇合作模式建構、(五)服務人力資源盤點與穩定因素探討、(六)專業知能培育:優勢觀點與家庭復原力之運用模式,以及(七)案例分析與建議。提出無論是精神障礙者、藥癮者、或更生人,或合併具有以上多重身分者,建構「個案為基礎、家庭為核心、友善社區環境」的風險家庭服務模式是必要的,再後現代思潮中,在強調服務的信任關係、選擇權、與權力,處遇系統與國家政策應重視照護(care),而非僅於控制(control)的理念(Wu et al., 2021),尤其欲重建家庭復原力、預防家庭風險、達成社會期待與目標。4. 論壇於111年10月發行「開發實驗室檢測管理架構及罕病與難症基因體檢測給付政策」建言。討論(一)精準醫療分子檢測實驗室國際管理規範、(二)實驗室開發檢測啟用前評估、(三)實驗室開發檢測之品質確保、(四)實驗室開發檢測之結果報告、(五)實驗室開發(投入服務後)之持續監督、(六)實驗室開發檢測相關法律與倫理議題、(七)實驗室開發檢測商品化相關措施、(八)罕見疾病基因診斷的現況與困境、(九)遺傳性難症診斷上的困難、(十)繼續教育、(十一)臺灣遺傳諮詢師的現況及角色扮演、(十二)建立臺灣遺傳疾病資料庫、(十三)給付政策之挑戰與策略分析以及(十四)綜合建言。提出「國際法規檢視及實驗室開發檢測啟用前評估」、「實驗室開發檢測之品質確保」、「罕病與遺傳性難症診斷」等多項建言。5. 完成醫事人力推估,改善醫事人力資源與醫療服務之效率,並協助政府規劃制訂相關政策,如「麻醉科專科醫師人力發展評估計畫」已於8/18確認成果報告,並發文至醫事司結案。「職能治療人力發展評估計畫」,已完成未來執業人數及需求推估,現正利用問卷結果進行生產力計算。「專科護理師人力發展評估計畫」完成需求模型之資料清整,11/17進行精神科與麻醉科專科護理師討論會議。6. 整合性新藥開發核心技術平台111年度完成11項候選發展藥物技術移轉於國內外廠商,由廠商接續發展臨床試驗結果與進度分別為,DBPR104臨床II、DBPR108新藥NDA申請、DBPR112臨床Ib、DBPR115臨床I以及DBPR116臨床II期。」 / 關鍵成果:「1. 針對「產前鎳暴露與3歲時異位性皮膚炎,具有細胞激素資訊之出生世代研究」,以2012-2015年建立於台灣中部的出生世代研究所招募的 133 對母子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母親尿中鎳濃度與孩童血漿中MMP-1 和 eotaxin-1濃度降低有關,但與IL-1β、TNF-α、LIF、IL-15 和 IL-27 的濃度增加有關。研究中也發現,母親尿中鎳濃度與孩童異位性皮膚炎風險降低有關。透過細胞激素的改變(升高的 IL-1β、TNF-α、IL-15 和 IL-27的濃度),母親鎳暴露與其孩童的異位性皮膚炎和血漿中 eotaxin-1 濃度呈負相關。本研究乃首次顯示在兒童生命早期發育時,母親鎳暴露對其潛在的免疫影響研究。2.建置全國重要致病原核酸序列資料庫與開發即時監測系統,團隊順利達成一套統一的符合定序建庫的快速核酸萃取程序並完成高通量90株純培養菌株的即時全基因體定序,並達到即時定序生物資訊分析,包含即時菌種鑑定、基因分型及抗藥基因偵測。此程序可以幫助我們快速且精確地產生純培養菌株全基因體訊息。3.研究團隊探討大腸直腸癌細胞微環境中抑制免疫功能的分子機轉及可行的臨床應用,主要是藉由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工具的幫忙,來探索早期大腸癌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後疾病復發的臨床及基因預後因子。此研究成果已於國際科學期刊上進行發表(Biomedicines. 2022 Feb 1;10(2):340)。此外,由於PD1/PDL1抗體於癌症免疫治療上的廣泛應用,研究團隊也藉由患者的檢體組織及公用資料庫上基因表現的數據分析,剖析PDL1的表現於大腸直腸癌免疫環境的臨床及生物意涵(Int J Mol Sci. 2022 Oct 31;23(21):13277)。這些研究成果不但可以在臨床應用上,提供患者治療策略的選擇參考;在學術應用上,則可以提供後續實驗研究的理論基礎;而在產業效益上,則可以吸引國內外的生藥廠商對於台灣癌症研究的興趣及投資。4.青少年的憂鬱與自殺是近十年全球劇增的問題,而網路行為問題可能是這個世代青少年的重要原因。哪種網路行為問題,和青少年的自傷風險有關呢?研究團隊於2022年8月24日發表在《情緒疾患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IF=6.533)的研究指出:性私密影像散佈(sexting)是與自傷風險最有關的網路問題行為。而網路霸凌(包含受害者與加害者)、網路遊戲成癮也是重要的問題行為。研究對象是台灣青少年具代表性的大型網路行為調查:依據台灣10-18歲青少年的人口比例抽樣,包含全台灣北中南東離島各區域、各年級共8446名的青少年,調查他們的上網習慣。這項研究也希望重新讓學術界重視各種網路問題行為的交錯複雜的關係。5.國際指引建議麴菌症經驗性療法應參考當地流行病學及抗藥性現況。今年計畫整理 TSARM 三期(2016、2018、2020)計畫成果投稿,首次呈現台灣 Aspergillus 臨床菌株菌種分佈及主要抗黴菌藥物抗藥性現況,可做為台灣麴菌症用藥選擇的參考。流感相關麴菌症的分析報告,則提供了疾病早期診斷的實驗室及臨床線索,增進臨床照顧上對流感或 COVID-19 後併發 Aspergillus 感染的警覺。上述研究成果,已於今年【感染症醫學會/台灣醫學黴菌培訓網 MMTN 研討會】(2022/8/27)與大眾分享。此外,也彙整國內外文獻及上述研究成果,完成疾病管制局【人畜共通傳染病臨床指引】第三版麴菌症章節的書寫,做為國內麴菌症臨床診療的參考。6.完成探討PTEN基因變異對胰臟神經內分泌瘤侵犯能力之影響及作用機轉,闡述PTEN對胰臟神經內分泌瘤進展之重要性及可為治療之標的,此部分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J Biomed Sci 2022;29:92)。顯示PTEN藉由調控VEGFR3在胰臟神經內分泌瘤細胞的autocrine effect而非 paracrine effect來調控細胞的侵襲與移行能力,而PTEN藉由調控DUSP19進而與VEGFR3作用而去磷酸化VEGFR3,引發下游的訊息傳遞而造成對QGP-1細胞侵襲與移行能力之影響,這些發現有助於未來在預防或治療胰臟神經內分泌瘤轉移藥物之發展。7.執行團隊藉由分析1999到2019年間A (H3N2) 流感病毒之NS1序列,發現在2017年間具有一致性突變,推測與2017年間夏季爆發以A (H3N2) 病毒為主的流行性感冒相關。因此我們在後續的研究中,將會繼續探討此波流感疫情當中NS1的突變是否會對宿主細胞的免疫反應造成影響。此研究深入探討流行性感冒病毒毒力因子在不同年間該病毒造成流行程度差異之原因,亦可以提供流行性感冒病毒疫苗選擇之參考。8.已經分析出輕重症分離之腸病毒A71型感染宿主細胞的差異表現基因。在今年度也藉由KEGG pathway分析了輕重症腸病毒A71型感染宿主細胞所得差異表現基因參與之分子路徑。本計畫藉由基因表達圖譜差異了解腸病毒A71型感染過程相關分子機制,期望未來做為治療方針參考,降低流行爆發之可能。9.至今國內仍有高達300萬個B型肝炎的帶原者。然而,目前在臨床上使用的抗病毒療法僅治標不治本。本計畫利用本院研發的專利技術「基因重組脂質化免疫原平台」,及「FLIPr靶向抗原遞送系統」。製備治療型疫苗 lipo-HBeC4G與HBc149-Flip,已證實兩者皆能增強HBc抗原的免疫源性,刺激產生針對HBV的T 細胞免疫反應,有助於抑制小鼠體內有表現HBV抗原的癌細胞生長。預期能提供B肝帶原者作次級預防保護,避免病情惡化成肝硬化或肝癌。」
年累計預定進度(a)(%)
年累計實際進度(b)(%)
進度比較(b-a)(百分點)
年計畫經費(c)(千元)
年累計執行數(d)(千元)
年計畫經費達成率(d/c*100%)(%)
0留言
0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