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於109年01月01日結束於112年12月31日
0(千元)
「台灣兒童流感季前流感病毒血清抗體與季節性流感病毒株關聯性研究」因受COVID-19疫情影響收案進度及延後取得本土流感病毒株,已展延期程至111年3月31日,並放寬收案對象為2至8歲。
因受COVID-19疫情影響研究進度或規劃內容之項目及因應對策說明如下:1.原訂辦理HIV外展篩檢活動,篩檢模式改為預約到府篩檢及視訊篩檢維持篩檢量,以降低群聚性及維持愛滋篩檢服務量能,後續國內疫情趨緩,篩檢場次與人次皆回升,加上視訊篩檢及預約到府篩檢之檢驗人次,符合計畫執行進度。2.原訂與多家醫院合作進行MDR-TB接觸者收案,因部分醫院被指定為COVID-19收治醫院,造成收案困難,故與其他合作醫院加強收案。3.有關疫苗世代之B型肝炎帶原率調查,原訂配合收案的學校或企業皆暫緩辦理,經研究團隊溝通協調,收案數已達預定目標。4.原訂於110年辦理區域級以上醫院醫療照護相關血流感染資料確效評估之先驅試辦作業,順延至111年辦理。另於 110年新增串連既有通報資料及疫調等相關資料,彙整國內COVID-19醫療及照護群突發事件特徵因子及危險因子描述,做為優化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監測分析結果回饋機制及防治政策參考。5.原規劃透過檢測幼童血清流感病毒抗體與流病調查,研究與季節性流感病毒株之關聯性,因收案進度不如預期,且延後取得本土流感病毒株,故已展延計畫至111年3月,並放寬收案對象為2至8歲。6.原規劃強化腸病毒、呼吸道病毒流行趨勢監測,因社區呼吸道及腸病毒感染就診病例明顯下降致病毒株蒐集減少,惟呼吸道感染其他病毒分離株些微提升,總體病毒分離數達預期目標。7.為分析受聘僱外國人健檢指定醫院之服務現況,共發放76份問卷,回收71份問卷(回收率93.4%),其中5家醫院因受COVID-19疫情影響,忙於各項醫療及防疫整備工作,回復問卷意願較低。未來將運用多元化方式回收調查意見(例如線上電子問卷),提升問卷回收率。
110年度預定完成目標及預期關鍵成果如下:1.提升結核病及愛滋病防治策略與整合照護(1)監測潛伏結核感染(LTBI)不良反應及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成效,提出至少2項LTBI治療照護建議及發展1種服藥順從性監測指標。(2)發展創新流病監測及篩檢策略,完成2種以上常見愛滋病病毒株抗藥性流病分析及至少1種跨性別或性交易服務者之篩檢介入方式。(3)建立高風險群治療及介入措施,透過篩檢瞭解醫療照護人員LTBI盛行率及評估短程治療成效,並提供至少300名HIV感染者其性伴侶或社會網絡對象衛教諮詢服務。2.增進醫療照護感染管制全面預防院內感染(1)建置感染管制作業查檢評估工具,完成感染管制措施指引及查檢表各1份,並推廣運用及提升認知。(2)感染管制資訊共享加值,增修系統功能並辦理5場教育訓練,提升使用者知能及提供醫院及衛生單位加值應用。3.評估疫苗接種成效及提升生物製劑自製率(1)建置1項我國1-59歲疫苗可預防疾病血清抗體盛行率資料庫,並分析探討防疫政策。(2)評估登革疫苗TV005安全性及保護力,接受完整追蹤率達受試人數7成以上。(3)建立1項抗雨傘節蛇毒血漿中和效價ELISA檢測試劑平臺,減少實驗時間、成本與人力。4.構築完整防疫監測檢疫網絡確保國境安全(1)建立完整病原體基因資料庫,改善資料庫架構以提升監測及分析功能。(2)評估國際港埠檢疫措施及監測效能,掌握國內75家指定醫院健檢概況及提出邊境病媒管制建議。5.開發與時俱進的傳染病檢測技術提升時效(1)開發病媒病毒快速檢測試劑,評估對登革熱、屈公與茲卡病毒之檢測效率。(2)開發腹瀉群聚感染檢體多重檢驗技術,提升病原體檢出率5%。
計畫亮點:「1.建置組裝Arbo Fast Trio三合一快篩試劑及評估臨床檢體。2.Nanopore可降低定序成本、縮短時效性,具有整合例行結核菌檢驗之潛力。3.Targeted NGS深度定序有效增加抗藥檢測之敏感度,且可減少人力負擔及縮短時效性,提供個人化精準醫療、優化結核病聚集監測及群聚調查,適合應用於例行性分子抗藥性檢驗,嘉惠抗藥性病人治療與管理。4.明確化WGS運用於群聚事件之判讀,提供公衛端聚集事件調查參考,有效阻絕結核病傳播鏈。5.運用腹瀉群聚之新式奈米孔檢驗技術,改善現行檢驗方法需對各病原體逐一進行檢測限制,不須設計特定標的之探針引子即可自臨床檢體中直接檢測各種腹瀉病原,有效提升檢驗效能。6.加強監測流感併發重症檢驗陰性與呼吸道群聚檢體,並即時監測SARS-COV-2病毒基因變化,提供病毒基因序列,佐證疫調追縱感染源。經歷3波本土SARS-CoV-2 疫情,臺灣 SARS-CoV-2 病毒未有在地化情形。7.推動病原微生物基因體系統架構重整、生物材料管理與簡化生物材料及基因序列申請流程,並持續擴充生物材料與基因體資料庫內容,豐富與保存重點基因序列與生物材料。」 / 關鍵成果:「1.以毒力分數(Toxicity Score)計算分析找出雨傘節蛇毒中2個主要致死蛋白質(alpha-bungarotoxin、beta-bungarotoxin),並建立立體結構分析,進而篩選合成10段衍生胜肽做為建立雨傘節蛇毒中2個主要致死蛋白質檢定平臺之抗原,完成ELISA檢測平臺,初步於小量馬血漿檢體測試,可有效區分高效價與低效價之馬血漿。2.完成109年抽樣的新通報HIV-1陽性檢體,基因亞型仍以B亞型為主(90.2%);原生HIV-1抗藥性之盛行率為15.8%,抗藥性比例以NNRTIs類藥物為最高,已提供權責疾病組做為修訂「抗人類免疫缺乏病毒藥品處方使用規範」之參考依據,將持續監測抗藥性高的藥物是否為一線推薦用藥及是否需修改臨床用藥指引,同時建立HIV-1抗藥性基因資料庫,提供疾管署及臨床醫師用藥參考。3.收錄基因體序列已達4萬8千件以上,持續匯入及整理基因資料,同時收錄新型冠狀病毒基因體序列,並規劃與建立生物材料管理系統。4.結合地理資訊系統之地理圖資運用、數理模式預測與病媒防治專業之跨域整合,建立系統性風險評估方式,突破過往人員專業知能落差造成之誤差,未來可提供國際港埠港區病媒鼠監測陷阱佈放點之參考。5.經由病毒合約實驗室監測網,發現臺灣首例人類感染豬源性H1N2v病毒,進行全基因序列分析,評估跨物種傳播風險,顯示多重監測網絡與檢驗平臺對新興病原體監測之重要性。6.Nanopore定序較原先第二代illumina定序可縮短約 1 週時效,並確認臺灣菌株親緣性定義,提供結核病群聚個案精確調查及判定。」
年累計預定進度(a)(%)
年累計實際進度(b)(%)
進度比較(b-a)(百分點)
年計畫經費(c)(千元)
年累計執行數(d)(千元)
年計畫經費達成率(d/c*100%)(%)
0留言
0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