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於110年01月01日結束於113年12月31日
0(千元)
無。
無。
1. 育成多元之耐候抗病、適地適種與具機能性之優勢新品種,增加區域作物產量或產值,促進國內外市場規模拓銷2. 精進產銷鏈結及周年化生產技術,加強多元化產銷通路之拓展3. 精進兼顧環境永續經營之有機友善作物健康管理技術,並強化因地制宜之土壤與水分管理策略,強化落實地理空間整合協作4. 精進省工高效農機技術與應用,推廣新型農機改進生產模式之示範5. 強化作物遺傳資源永續管理、精準提升種子苗抗候篩選與量產效率,整合種子(苗)健康品質技術以促進產業發展
計畫亮點:「1. 育成耐環境逆境或抗病蟲害農糧作物新品種(系)42個,以及加工用或具機能性成分之農糧新品種(系)21個,提供農民各項新型抗逆境與機能性等農藝及園藝作物品種之多元化選擇,提升我國整體農業競爭力:(1) 耐環境逆境或抗病蟲害新品種(系)包含耐熱、耐貯運之圓球形甘藍「台中3號」、文心蘭「台農9號-綠香水」、番茄「台農1號」、山藥「桃園5號」、耐低溫與蟎類的番荔枝「鳳果釋-F015」、文心蘭「台農13號-綠巨人」、「台農14號-紫天后」、「台農15號-花仙子」、小米「臺東10號-黑豐」等42個。(2) 加工用或具機能性成分之新品種(系)則包含硬質玉米「臺南31號」與「臺南32號」、臺灣藜「臺東2號-早橙」、仙草「桃園3號-仙豐」、大豆「桃園2號-烏豐」、適合加工用之蕎麥「台中7號」、茶樹「臺茶26號」、低落粒性胡麻「臺南2號」等21個。2. 透過區域產業特色強化,完成開發作物穩健生產體系37式,並透過創新整合技術,完成開發多元加值產品17項,以有效維持農糧產品之高質量與供應鏈之穩定性:(1) 作物穩健生產體系包含直播栽培環境評估、營養管理與微生物資材應用技術等水稻類4項;大豆、毛豆、食用玉米及硬質玉米機械化生產技術,以及小麥、燕麥、紅豆、咖啡、香茹、仙草、小米、香莢蘭穩定生產關鍵技術等雜糧類12項;甜柿落葉率調查、梨花粉製作成本調查、酪梨3品種採後特性資料等果樹類7項;提升蒜苗生長、包心白菜預冷貯藏條件、洋蔥癒傷模式等蔬菜類6項;蝶蘭智慧灌溉管理、塑形泥炭土替代介質開發、洋桔梗外施液肥及日光熱處理等花卉類5項;臺茶24號穩健加工生產體系等特作類3項。(2) 多元加值產品則包含優化香莢蘭加工製程、香茹風味茶飲、新式天貝產品、快萃商用茶原料加工技術(速萃綠茶、包種、烏龍及紅茶)、速溶粉加工技術等共計17項。3. 透過試驗及驗證場域建置,完成有機雜糧、特作及果樹栽培技術7項;研發有機作物病蟲害防治適用資材(含有益微生物或天敵等)3項及相關技術3項,以擴大有機生產面積,確保生物多樣性:(1) 有機栽培技術7項-鷹嘴豆肥料施用技術與場外試種、大豆適播期與品種適應性試驗、小粒種萊豆地方品系比較試驗、艾草之不同栽培密度及連續收穫技術、建構有機番荔枝栽培管理模式、洋香瓜品種有機方式於簡易溫室栽培模式、有機果樹應用無人機施用有機資材技術開發。(2) 病蟲害防治資材3項-潛力菌應用於茄科碳祛病防治資材、適合草蛉的防腐劑配方、提升茶樹品質液肥微生物製劑。(3) 病蟲害防治技術3項-以蜜柑、文旦柚青果對角肩椿象成蟲進行氣味誘引技術、辣椒叢枝菌根菌感染率檢測技術、茶樹敷蓋花生殼防治草害技術。4. 完成建立氣候變遷下作物水土養分管理模式,提高作物產量12.9%-42.8%、降低肥料投入成本68.9%、提高肥料利用效率37%;並提供作物栽培面積圖資計225幅:(1) 以0.05%、0.025%鉬肥濃度及根瘤菌施用處理之大豆產量分別較對照組提高24.6%及22.9%,並達顯著差異。嘉義縣新港鄉溫室空心菜栽培示範區,經建議開溝加強排水及調整灌溉水量、減少施肥量及調整有機肥料施用種類,空心菜增產12.9%-42.8%。(2) 番荔枝單株產量最高為敷蓋稻草蓆並施用緩效性肥料處理,肥料三要素用量降低68.9%。(3) 霧峰試區一年三季水旱複作耕作制度,水稻稻穀氮偏生產力提高91%,113年稻穀產量較系統進行前增加37%。(4) 應用光學衛星影像及航照影像累計完成64種作物種類的判釋分布圖資,作物判釋成果累計共225幅圖層,判釋成果筆數1,512,562筆,更新面積達383,753公頃。5. 完成8項省工高效農機及自動化設備設計、製造及改良;以及4項省工高效農機及自動化設備智審會提案,以提升務農安全性、節省人工並增進農業生產效率:(1) 完成稻草撿拾編織車體雛型機、白頭韭菜移植雛型機、野蓮種植機械附掛插秧機、改良蜂球、植物篩選裝置試驗機、甘藍採收試驗機、大蒜收穫機、農膜回收機械等8項省工高效農機及自動化設備設計、製造及改良。(2) 完成連續式茶葉成型機 (擠壓機)、稻草撿拾編織車體雛型機、改良蜂球、農膜回收機械等4項省工高效農機及自動化設備智審會提案。6. 建立各改良場所共同合作之團隊,完成種原繁殖更新與特性調查2,900品系,並建立蔬菜輔助育種分子標誌2式,以強化作物遺傳資源管理效率、培育優質種子與種苗生產:(1) 針對種原庫已保存30年活力下降的種原逐年繁殖更新,本年度完成茄子、菜豆、番椒、十字花科、苦瓜、胡瓜、西瓜、絲瓜、番茄、南瓜、秋葵、薏苡、高粱、青蔥、落葵、玉米、綠豆、翼豆、毛豆、大豆、落花生、木鱉果等作物之2,900份品種 (系) 之育苗、定植或採收等作業。(2) 針對花椰菜已開發超過100個均勻分布於基因體上之SNP 分子標誌,可用以輔助花椰菜育種。透過次世代分析技術,成功開發了58個花椰菜的KASP分子標至1式,並完成1件「青花菜花青素性狀之DNA檢測技術」之技術移轉。」 / 關鍵成果:「1. 推廣與輔導優質作物生產:(1) 水稻推廣品種面積第一、二期作合計約24.5萬公頃,提升稻農與廠商收益5%以上。(2) 促成水稻台中200號商品化包裝米上市,該商品獲頒2024年國際風味暨品質評鑑所 ( iTQi) 絕佳風味獎章最高3星評價,推廣面積達50公頃以上。(3) 蓮霧台農3號黑糖芭比授權面積超過65公頃。(4) 番石榴台農1號帝王拔栽培面積約150公頃。(5) 推廣農民栽培優質番石榴新品種高雄2號-珍翠達30公頃。(6) 臺茶25號已有23,000株茶苗販售。(7) 洛神葵'臺東6號-黑晶'非專屬授權業者與臺東農民契作1公頃,保障並提高農民收益。2. 大豆/毛豆一貫化處理技術:(1) 農改場輔導成立大豆處理廠,提供乾燥、除雜、分級等一貫作業,有效降低採收後調製成本,提升有機大豆市場競爭力,並促進國產大豆產業發展。(2) 建立毛豆機械化生產模式,2024年1-11月外銷量達31,019公噸,產值6,967萬美元,在日本市占率42.2%。3. 創新作物耕作模式:(1) 一年三作作物新耕作模式可增加通霄試區30%農田產能及相對兩期作水稻季提高30%以上的總粗收益。霧峰試區一年三季水旱複作耕作制度,水稻稻穀氮偏生產力提高91%,113年稻穀產量較系統進行前增加37%。(2) 透過場域建置,完成水稻直播與旱作不整地播種新耕作模式,以及大豆、鹽化土壤肥料管理對策,可增產12.9%-42.8%。另宜蘭地區二期休耕綠肥,田菁及滿江紅皆具有綠肥效益、考量生產成本及兼顧提升茶葉品質,可以有機質肥料 (植物渣粕類) 取代部分化學肥料之施用。4. 飲料作物分級與標準化:(1) 推動產業升級,建立咖啡分級制度,完成ISO 17025茶葉檢測實驗室認證,開發TAGs與TCAGs數位評鑑系統,並建構茶產銷食農教育模組,促進產業國際化發展。(2) 開發Reyna Method嫁接技術提高咖啡嫁接成活率至88%,建立咖啡評鑑系統,完成茶葉檢測實驗室標準化,並應用蒸菁技術於柳丁乾燥,顯著縮短處理時間約10小時。5. 種原保存與抗逆性提升:完成24種作物2,900品系的更新與品質檢測,確保種原的存續與活性。針對葡萄、柿、梨等低需冷性果樹,透過基因型分析取得28,410個SNP數據,評估氣候變遷下的抗逆性表現。此外,成功完成番椒、林木種原的異地備份,並將170份小米種原備份至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確保全球生物多樣性與資源永續。」
年累計預定進度(a)(%)
年累計實際進度(b)(%)
進度比較(b-a)(百分點)
年計畫經費(c)(千元)
年累計執行數(d)(千元)
年計畫經費達成率(d/c*100%)(%)
0留言
0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