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於112年01月01日結束於115年12月31日
0(千元)
部分計畫尚未完成驗收通過及結案作業。
一、建構廢棄物管理轉型為資源循環之體系。二、開發減碳效益驗證程序結合環境衝擊評估。三、擴大再生燃料使用量及減少高暖化物質逸散。
計畫亮點:「1.掌握生物質流向、市場通路與經濟規模,發展循環策略推動輔助系統;調查生物質產源基線資料,建置圖形化地圖介面,提供區域媒合機會。2.乾燥技術研發成果以衝擊流乾燥作為食品廢棄物最適高效節能乾燥技術,與傳統熱風相比,可縮短83.7~86.7%乾燥時間,減少39.8%~57.5%能源損耗。此外,完成建立食品產業廢棄資材生物轉化微生物庫,並且完成酵素潛力菌株AM02、除臭潛力菌株T04及風味潛力菌株SC3等三株潛力菌組之較適培養條件建立,亦完成潛力菌組於茶渣之應用性評估。3.完成電子塑膠包材廢棄物創新回收分類再生流程設計,提供未來主管業者有意投入廢包材回收指引。4.塑膠檢測資料庫平台規劃,本年度蒐集來自業者端/市場端樣品,羅列包含寶特瓶、平板容器、包裝商品的泡殼、餅乾盒內襯墊及紡織品等聚酯材質塑膠製品,並透過PlasTELL塑膠辨識儀及專業分析技術檢測實驗單位進行相關物化性之檢測,對應化學回收技術對於投料的品質要求,有望帶動整體回收率的提升,希望對於未來循環設計推動與回收相關政策能有所助益。同時完成塑膠檢測資料庫平台規劃書,包括使用介面、使用對象與系統架構之建構,最終目標為可提供廢塑膠檢測數據供國內欲發展化學回收業者的媒合。5.成功將無法直接加工、經溶劑減容之B、C級發泡聚苯乙烯(expanded polystyrene,EPS)緩衝包材廢棄物,透過改質使其能順利造粒,並利用所造出之粒子與植物纖維共混並押出成仿木板材,產出能應用於低潔淨EPS再生材料的改質技術。6.打造塑膠飲料瓶專用回收機、易回用塑膠商品設計及個人碳點累計服務。與其現行回收機台差異特色為經AI辨識分選、清洗、脫膜、粉碎,自動成為再生原料,由製造商收回原料再製為企業內部備品、品牌紀念品等,降低後製成本,有效串連回收系統。7.導入配客嘉循環包裝取還租借機,將減塑替代方案擴大至一般消費者在賣場、商業區也可方便取用租借『可重複多次使用之購物袋與包裝袋』,該服務兼具可甲地借乙地還的方便性,可選擇購物袋與包裝袋的大小,只要手機掃描,即可輕鬆使用。8.全聯福利中心制服回收啟動塑膠循環設計。透過『制服回收』新流程啟動,未來全聯提籃將自給自足、形成內循環,約5~10件制服可換製1個門市購物提籃,每年約可處理26,000件制服,至少可減少4,628公斤的碳排量,並降低20%的成本。9.完成訂定「連鎖品牌服飾業及百貨零售業紡織品循環指引」,促進服飾販售通路業者及百貨業者於生產、銷售、服務、回收、循環及宣導各面向導入永續循環之理念,落實生產者延伸責任。10.完成研擬「機關及公民營單位服飾紡織品循環採購指引」,串接綠色供應鏈資訊,建構衣到衣的物質循環商業模式。11.完成潛力金屬化學品(硫酸、鋁)物質生命週期資源基線資料盤點與流布分析。12.完成金屬化學品循環資訊平台112-115年度建置架構規劃,以及完成平台雛形在測試主機上,包含首頁、整體架構、資料庫以及整體資源流布呈現。13.化學品資源高值化循環利用的部份,已完成分析高濃度廢氫氟酸及氟化鈣污泥分別為36與38件次,建立基線資料並分級,純度70%以上可進入酸級氟化鈣試量產線,占整體採樣的63%。完成高純度氟化鈣試量產建置,污泥以批次進料15公斤作業測試,完成26件次污泥純化測試驗證,氟化鈣污泥之氟化鈣濃度70%以上,可純化為95%~97%以上酸級氟化鈣,以此作為後續試量產之入料源規格。完成天然氟化鈣、氟矽酸(FSA)、再生酸級氟化鈣至無水氫氟酸製程生命周期及碳足跡,碳排分別為2,066、3,153及7,080 kgCO2e。14.完成30件次低碳綠色化學解聚回收配方開發。15.2.鏈結1家業者先期參與合作,提升業界使用再生物料之吸引力。16.完成1次噸級廢風力葉片實廠試燒,並評估其對空氣污染物排放及水泥品質之影響。17.完成盤點分析 5 類 30 個含稀土永磁廢物品之稀土濃度及全成分,經評估機械式硬碟、變頻壓縮機及電動汽機車馬達,具優先回收稀土磁石價值與潛力。18.完成研提硬碟及壓縮機最適化拆解模式,並導入廢壓縮機自動化切割設備,相較傳統離子切割設備,可提升處理效能,減少碳排量達75%。19.首次完成建置廢物品短流程高效循環再生釹鐵硼磁石技術與試量產線,產品品質可達N48等級目標。掺配 45% 廢磁石之再生毛胚,相較全新料毛胚,每公斤減碳效益達26%。20.完成建置BH量測儀,並建立設備之量測可靠度,優化量測手法。21.完成研發再生毛胚製程衍生下腳料之分離回收技術,物理粉碎篩分程序,可分離回收94%鎳。整體濕法回收流程,稀土回收率達91.7%,純度達99.8%。22.完成國內LED廢照明光源回收處理廠再生料碳足跡的計算及其低碳利益評估;新增1項國內公告應回收廢棄物之再生料碳足跡係數及其低碳數據。23.完成無機資源循環平台系統資料庫建置,並納入32項無機資源基本特性、59項無機資源流向履歷、428筆工程類產品銷售價格、56項施工規範及CNS國家標準、14項碳排放係數等資料。24.營建無機裝修板材建立現場分類流程及開發快篩技術,回收石膏板紙纖維含量降低至2%,再生石膏使用量由12%提升至30%,石膏板經3次循環再生試驗後皆符合CNS規範。25.建立玻璃產業集塵灰循環回收技術使回收芒硝純度達98%、回收率74%,建立公斤級純化製程,將芒硝回用建築平板玻璃製程並通過產製玻璃驗證,以利後續去化集塵灰並循環替代玻璃原料推動。26.串聯筆電及電池業者完成總計11,295件產品資訊上架至產品數位履歷平台,完成試行作業及業者體驗平台之回饋彙整;藉由產品數位履歷系統的建置揭露產品環境友善資訊,提升及延長產品資源的循環使用及壽命,並可促進資訊上的數位整合。27.建置資源循環減碳效益試算工具,協助投入資源循環產業試算其減碳效益。28.韌性分析提供警急去化應變方案,包括單一廢棄物高佔比名單,當特定處理機構停運時,計算該處理機構所有上游事業各廢棄物警急應變量,搭配各處理機構與上游事業距離排序,由近而遠分配,若分配場已達最大處理量能,則在往下一距離最近處理場分配。29.完成3材質(廢輪胎、廢玻璃、廢電子電器)電力感測器數據當量化及熱力分析及減碳輔導作業。30.完成廢輪胎、廢玻璃容器、廢紙容器國內產業技術發展現況及國際資源循環業低碳技術評析。31.完成輔導4家業者建置太陽光電及資源循環業太陽光電減碳效益計算。32.為確實掌握資源循環業中高碳排產業,今年度以公告應回收登記處理業為例進行當量化分析,以廢照明光源最高為,其次依序為廢鉛蓄電池、廢乾電池、廢塑膠容器。33.完成6類別事業之減碳技術手冊,提供業者實際落實減碳方法。34.編撰30張「減碳技術宣導懶人包圖卡」,以利業者獲得低碳製程技術,邁向低碳收回處理。35.辦理1場資源循環產業減碳技術研討會,促進產業交流學習。36.已輔導業者完成企業內部溫室氣體推動組織及完成21家業者溫室氣體排放量清冊。37.完成3場次針對公民營清除處理機構之北中南資源循環產業減碳輔導推廣說明會。38.研擬發展之資源循環與淨零排放技術發展藍圖建議於短中期發展(1-5年)之項目共10項,並依據各項目彙整不同項目之法規修訂、政策研擬以及技術發展等三項優先次序。39.依據生質碳方法適用性評估與國內現有量能盤點,未來將利用低背景液體閃爍計數器建立SRF生質碳含量檢測方法40.完成土地利用迴歸模型的建置,同時利用機械學習集成演算法進行空氣PM2.5的推估擬合,結果顯示建置的主模型呈高度解釋水準。41.開發農田3種主要溫室氣體(CO2、CH4 及N2O 等)之通量檢測方法。 42.建置農田溫室氣體通量監測示範場域,已完成CO2、CH4、N2O之通量觀測系統之建置與後端資料處理程序之運行43.以水下電漿為原理,開發進行低成本銅/鎳現地檢測技術(目前市售商品及其耗材較昂貴)。44.完成分析掌握國內固定污染源使用化石燃料及再生燃料之現況。45.完成資源循環燃料使用操作手冊/審查指引。46.藉由實廠調查,掌握不同製程單元常用之集氣設施類型以及實際設置與操作條件,解析既有集氣設施主要問題點,並結合國內外集氣設施效能評估方法與相關規範之研析結果及集氣效能量測結果,已完成集氣設施設計準則相關說明文件。」 / 關鍵成果:「1.互動式資訊儀表板的開發,可即時顯示物質流向各階段不同生物質所占之比例,以掌握整體推動情形;並建構推動指標計算公式,以協助即時掌握指標推動現況。2.建立食品產業廢棄資材生物轉化微生物庫,篩選出風味菌SC3,可加成除臭效果。3.計畫所開發的廢包材類型及材質智慧辨識技術,辨識精準度>95%,辨識速度可達每秒10件,超越計畫書規格,已達國際水準。4.完成開發再生塑膠改質和減容技術,使用生質、低毒性且能溶解EPS之溶劑:檸烯,進行廢棄EPS減容,其中檸烯在完成EPS溶解後,可透過升溫、減壓及冷凝設備將PS材料與檸烯分離,其中減容後之檸烯回收率可達到94.7%;另使用了檸烯對C級EPS廢棄物減容,其溶質率約為50%,具有實際應用於B、C級EPS廢棄物減容之潛力。5.包裝資材再生可行性評估,將具有廢棄膜袋再生能力的域○公司,與能收集較高潔淨民生廢棄PP膜袋業者與押板廠進行產業鏈結,並成功利用民生廢棄PP膜袋進行減容、改質、造粒及押板製程,並將所押出之板材加工成置物用日用品載具,以達成具循環價質之產業鏈結建立。"6.商業場域導入智動化全流程寶特瓶回收機,從源頭回收單一材料,由製造商收回再製成紗線。將廢棄物變商機,預期創造衍生產值500萬、促成投資1億6000萬元。每回收一支600ml 寶特瓶,可減少63.4g CO2e。7.全聯福利中心制服回收啟動塑膠循環設計。透過『制服回收』新流程啟動,未來全聯提籃將自給自足、形成內循環,約5~10件制服可換製1個門市購物提籃,每年約可處理26,000件制服,至少可減少4,628公斤的碳排量,並降低20%的成本。8.通路導入配客嘉循環包裝袋與購物袋自助取還租借機。首創循環包裝公益清潔,支持弱勢就業,守護環境同時發揮公益價值。循環包裝或購物袋採用廢塑料製成、減少森林砍伐。循環包裝與購物袋可重複使用30-50次,相較傳統紙箱,使用一次平均可減少50.6%的碳排放,約減少1.2kg CO2e。"9.針對舊衣回收商、纖維再生業者推動設置紡織品材質定量鑑別及智慧分選設施,促進提升分選技術開發及資源再利用。10.完成開發可移動式廢紡織材料定量鑑別分選設備,導入紡織模型資料庫,且於1家場域執行分類測試。11.完成開發廢紡織材料定量鑑別系統之自動秤重裝置。12.綜整3大部會7個資源相關平台系統解析國內金屬/化學品循環基線資料,並建立硫酸、鋁物質生命週期流布13.完成電子級濃硫酸與異丙醇的新品與再生品之碳排比較,建立估算減碳效益之方法學。14.推動及強化科技廠污泥分流與分管提升純度至70%以上,以利於氟資源高值化產品,目前已有科技廠配合執行。完成國內廢氟資源再利用產品製程生命週期評估及碳排計算共5種,包含工業級氫氟酸清洗液、氟矽酸鈉、冰晶石、氟化鈣泥餅及75%人工螢石。完成天然氟化鈣、氟矽酸(FSA)、再生酸級氟化鈣至49%電子級氫氟酸生命週期及碳排計算,分別為3,524、4,097、5,723 kgCO2e,雖然碳排高於現有製程,但可使國內廢棄物減量達到高值化的目的,並創造國內新資源利用。15.完成廢風力葉片化學解聚回收單元製程建立。16.完成綠色化學解聚配方之循環再生製程建構。17.完成廢風力葉片投入水泥窯對空氣污染物排放之影響評估。"18.完成廢光學塑膠再生塑料之加值再利用雛型產品(仿實木綠建材)的開發與試製1件,以及該試製產品的特性分析。該仿實木產品無添加任何木粉,為100%可回收/再生環保塑料。19.使用回收石膏板成本比使用脫硫石膏減少10%~18%。回收石膏粉的碳排係數約為0.022 kgCO2e,較使用脫硫石膏減少92%。未來技術落地後,預計可增加2.9萬噸之石膏板循環量。20.車用電池組相關產業由觀望保守態度逐漸轉向開放接受產品數位履歷的態度,歐洲商會、特斯拉、台塑新智能及電池回收處理廠名仁資源科技、邦友資源公司、臺灣環保文教基金會高思懷董事長以及臺科大王復民教授等,皆出席「建構車用電池產品數位履歷促進回收循環研商會議」,共同探討電池產品數位履歷建置、資訊揭露規劃,促進電池自主回收及循環利用。筆記型電腦相關品牌商(如宏碁、華碩、戴爾等)亦於「研析筆電之產品數位履歷架構與管理制度專家諮詢會」提供有關參與歐盟產品數位護照以及相關認證標章之資訊,例如TCO標章,有助於產品數位履歷之建置。21.藉由專家進場輔導資源循環業者進行節能減碳改善,經業者改善後可以有效減少能源使用率達10%,預估每年可提供減碳量約21公噸,同時更可提升處理效率達8%。22.建立公告應回收登記回收業及處理業之靜脈產業,減碳潛勢量及減碳效益。23.建立公告應回收登記回收業及處理業之靜脈產業,112年至115年減碳路徑。112月11日27、28日(二)協助辦理「2023年資源循環業減碳技術研討會」分享執行成果及透過攤位展示計畫成果,讓更多公民營清除處理業者有意願共同加入碳管理作業。24.根據SRF的成分分析,雖然皆符合現行SRF品質標準,但部分污染物排放濃度仍有超標現象,建議SRF品質能參考國外標準來進行加嚴調整,例如氯含量。25.計畫所開發之電化學及微電漿檢測技術,具高靈敏度及高效率等優點,對於未來應用於現地監測極具潛力。"26.「公私場所固定污染源應符合混燒比例及成分標準之燃料」、「公私場所固定污染源燃料混燒比例及成分標準」及「鍋爐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等修正草案預告。27.鍋爐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空污排放之相關蒐研結果與政策建議,發表於經濟部工業污染防治期刊中。28.透過盤點迄今本土化排放係數建制進度與成果,提出未來滾動修正之建議方向,宜以對空氣污染及氣候變遷皆有負面效應之VOCs為優先物種,並接軌國際上排放係數建置之邏輯、編碼方式進行。29.透過減量協談作業之辦理,根據所研析之固定污染源減污又減碳協同措施,以及所建置之集氣設施設計準則相關說明文件,研提相關改善建議及協助評估可獲得之減量效益,促使業者儘早推動減量作為,以因應國家淨零減碳政策之推動方向。」
年累計預定進度(a)(%)
年累計實際進度(b)(%)
進度比較(b-a)(百分點)
年計畫經費(c)(千元)
年累計執行數(d)(千元)
年計畫經費達成率(d/c*100%)(%)
0留言
0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