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於110年01月01日結束於113年12月31日
0(千元)
1.具微型規模專案申請資格之中、小型製造業者,因非屬第一批應盤查登錄之管制對象,對碳排放減量與管理強制力較低,加上國內碳排放交易市場等相關配套制度未健全,導致對象廠商執行動力不足。本計畫將持續關注環保署減量專案制度發展動態,適時協助產業發聲,以促進減碳有價化環境之形成。2.中、小型製造業者礙於人力及對外溝通管道不足等問題,對於環保署減量專案制度及工業局相關資源掌握程度較低。本計畫透過提供諮詢服務,可依廠商個案情形提供所需回應,並協助其評估執行抵換專案之可行性。
「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循環經濟圈)
1.運作產業減碳溝通平台。2.盤點製造部門減碳績效並完成111年製造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管制成果報告(草案)。3.發展製造業氣候變遷調適推動策略,並深化產業氣候調適認知。4.提供產業推動低碳化之補助,擴大實質減碳。5.蒐研國際科學基礎目標倡議(SBTi)相關資訊與解析案例。6.進行企業減碳路徑規劃輔導,並針對減碳缺口研提對策。7追蹤減碳改善績效,針對資訊平台資料進行大數據分析。8.協助工廠將節能減碳措施轉換為有價之碳權。
計畫亮點:「1.製造部門設定之109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目標為146.5百萬公噸CO2e、第一期(105-109年) 階段管制目標排放總量為741.5百萬公噸CO2e、評量指標為碳密集度較94年(基準年)下降43%,經能源統計異動及電力排放係數責任回歸校正後,檢視製造部門109年排放量為141.9百萬公噸CO2e、105-109年排放總量為737.2百萬公噸CO2e、碳密集度較94年(基準年)下降49%,達成第一期階段管制目標之原訂目標。2.完成召開2場次111年度產業及能源效率工作圈委員會(1/26、11/7)、12場次各行業別關鍵業者會議(6/8、9/20紡織;6/8、9/26石化;7/25、9/21鋼鐵;6/9、9/19造紙;6/6、9/27水泥及3/22、6/22電子)、及6場次各行業別淨零工作小組會議(5/3電子、6/9鋼鐵、11/9石化、11/11紡織、11/15水泥、11/17造紙)。3.協助鋼鐵、石化、水泥、造紙、紡織等能源密集產業及電子業執行減量工作,並赴85家工廠進行減量績效現場查訪輔導,111年累計完成85家工廠現場查訪與輔導報告,合計達成減碳量93.9萬公噸CO2e/年,促成改善投資金額60.7億元。4.完成溫室氣體抵換專案示範推動申請須知公告,並受理6家微型示範廠商申請,協助完成微型抵換專案可行性評估,並辦理專家書審作業,遴選出1家為年度示範廠商並完成專案計畫書。5.完成受理16家廠商申請現場技術支援,包含13家專案開發評估、2家監測報告書製備/修訂及1家確證支援。」 / 關鍵成果:「為協助製造業順利轉型,透過與相關產業公協會及各產業代表座談會議,瞭解產業淨零轉型過程面臨問題與對政府政策期待,產出「製造部門2030年淨零轉型路徑」,提出「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循環經濟」等三大策略。今年度淨零重點推動工作及各行業領頭企業淨零轉型案例作法進行介紹,也簡要說明相關案例擴散推動作法,除了能協助提升企業形象外,也提供典範案例供國內業者仿效,形成減碳的良性循環,持續提升我國產業在淨零時代的競爭力。」
年累計預定進度(a)(%)
年累計實際進度(b)(%)
進度比較(b-a)(百分點)
年計畫經費(c)(千元)
年累計執行數(d)(千元)
年計畫經費達成率(d/c*100%)(%)
0留言
0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