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於109年01月01日結束於112年12月31日
0(千元)
無
無
強化食品添加物名稱正規化與鍵值索引,期建設完成後提升資料品質,完善跨部會系統鏈結,以達到流向追溯追蹤及分析應用之目標;另將重點高關注化學物質品項流入食品供應鏈風險偵測分析,進而建立風險偵測模組,產出風險建議清單,精進食安事件預警功能。藉由辦理訓練班、研討會與專家會議等檢驗相關活動將可有效推廣食品檢驗技術與知識,厚植國內檢驗人員的檢驗能力,提升整體檢驗量能。另藉由製作多媒體的課程影片與檢驗方法國際化(英譯),降低學習難度,增進檢驗人員學習意願,也確保檢驗能力達國際標準,有效捍衛食品安全與消費信心。
計畫亮點:「1. 透過彙整國內外輿情事件資料於食安事件簿,建立易不當使用之高風險化學物質或添加物與其相對應食品之風險組合清單,並依照添加物之功能性或食品特性進行延伸推衍,掌握潛在食安風險;另串聯食品雲、化學雲及相關跨部會資料與精進大數據分析技術,透過「化學物質流向鏈結跨部會資訊系統」,自動化辨認高風險廠商及異常流向交易行為,定期產出風險業者清單,協助相關單位掌握潛在風險,防堵非法化學物質或不當食品添加物流入食品鏈中。亦透過檢驗方法交流平台及教學影片等雲端多媒體檢驗推廣教材之製作,尤其在疫情當前的情況下,有助突破地理位置及學習時間的限制,強化遠端交流訓練,擴大檢驗技術推廣之對象與範圍。2. 食品篩檢資訊專區公布經專家審查通過之篩檢產品等資訊,可供外界選擇使用,俾利食品業者自行檢驗以確保食品的安全與品質,另建立公開產品資訊再評估作業流程,確保篩檢資訊與時俱進。3. 為協助推動保健營養食品GMP驗證制度,藉由驗證資訊平台建置,讓食品業者可登入系統申請驗證,並記錄驗證各階段期程及結果,以利管考驗證機構,把關驗證品質,隨時掌握食品業者申請進度,及驗證情形,對後續制度規劃及精進有絕對助益。」 / 關鍵成果:「本計畫串聯食品雲、化學雲與跨部會資料,針對跨系統間異質型資料進行整合,將食品添加物及化學物質進行轉譯,使名稱群組化並建立鍵值索引強化資料運用及分析,同時研析國內食品安全快速通報系統及國際食品消費者紅綠燈之歷史食安輿情事件,現已納入超過450 筆與食品添加物或化學物質相關輿情於食安事件簿中,並建立易不當使用之高風險非食品級物質或添加物與其相對應食品之風險組合累計共618種,同時依食品特性或添加物用途推衍出291種組合。此外,運用統計方法與大數據分析技術,建立「化學物質流向鏈結跨部會資訊系統」,與風險組合清單結合對食品業者進行偵測,監控近3年具有食品添加物或化學物質交易紀錄之業者,經持有合理性及過去稽查情形分析排序後,共產生27家高風險業者清單予相關單位作為建議稽查之參考,稽查結果發現,9家業者具添加物管理不當之情形,其中2家業者同時有產品抽驗不合格之情形,有效協助監控非食品級物質流入食品供應鏈之風險,強化食品安全管理之效能。」
年累計預定進度(a)(%)
年累計實際進度(b)(%)
進度比較(b-a)(百分點)
年計畫經費(c)(千元)
年累計執行數(d)(千元)
年計畫經費達成率(d/c*100%)(%)
0留言
0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