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2015-09-30
自2011年起,臺灣歷經前所未有的食安風暴,從塑化劑、瘦肉精及毒澱粉到近期的大統油及餿水油等事件,校園飲食安全也受到極大的影響。
臺北市自民國85年起配合教育部「發展與改進學校午餐5年計畫」訂定「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午餐供應實施計畫」,增建學校廚房、試辦委外辦理,學校午餐由傳統家長自備或於合作社購買,改由自設廚房學校自辦、自設廚房委外辦理、受他校供應、外訂餐盒食品(含桶餐),學校午餐供應四種模式並進。如此可發揮公共財最大效益,使各行政區均衡發展,並落實專業分工,導入民間資源,對用餐者而言更增加了選擇性與尊重家長意見。
而確保學生用餐之衛生安全管理,乃是校園飲食的首要目標。在多元的學校午餐供應模式下,為使臺北市學童在校園吃的安心,本府自104年起訂定「臺北市學校午餐供應標準作業流程」,強化自主管理與落實履約管理,充分發揮專業力量,分派學校營養師交叉訪視輔導學校,提昇校園食安。為力求學校免遭遇食安風暴,提供透明化的飲食環境,本府首推食材登錄平台,當有食品安全事件發生時,可透過追溯管理機制,快速釐清供應鏈相關業者,並追溯原料商,快速下架回收,長期建構一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機制。在實際執行落實層面,特別加強跨局處食安查核,有外部稽核力量之介入,更進一步由本府教育局會同衛生局對學校午餐供應採不定期查核。透過「臺北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員會」就查核結果窒礙難行或需跨局處共同解決之事件討論解決方案。從加強自主管理、落實專業輔導、不定期外部稽核與落實跨局處食安委員會之運作,全面守護校園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