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於106年01月01日結束於109年12月31日
0(千元)
1. 除「產銷班法人化制度與農場組織企業化整合經營政策研究」因主辦單位另有規劃暫不執行外,餘計畫項目均依原訂規劃進度執行完成。
本(2020)年度正逢COVID-19疫情,惟我國境內疫情控制尚屬良好,國內辦理調查、集會等工作項目在符合社交規範下尚得順利進行,不致受到影響。但少數計畫原規劃涉及國外出差者,因境外疫情迄今仍相對嚴重,致難以成行,在評估計畫執行期間無法成行之情境下,已透過資通訊工具,以視訊方式變通;部分難以透過資訊工具處理者,則在不影響研究目的前提下,透過計畫變更方式活用研究資源達成任務。
依據「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為因應經貿自由化、氣候變遷及全球糧食危機等挑戰,臺灣農業須以新思維來提升產業競爭力,並進行跨領域的產業與人力結構調整,爰扭轉過去消極補貼的舊思維,建立強本革新的新農業,並遵循總統施政藍圖,創新、就業、分配及永續原則,針對「建立農業新典範:建立兼顧保障農民、農業發展及環境永續新典範」、「建構農業安全體系:穩定糧食供應、提升農產品品質、確保農產品安全與消費者安心」、「提升農業行銷能力:加強行銷推廣,促使農業成為獲利、永續發展產業」等三大推動主軸,配合其下十大重點政策,據以展開本項綱要計畫。為達上述目標,本綱要計畫規劃以「強化農業政策分析與產業發展之研究」、「建構現代化農產行銷體系與制度之研究」、「提升農業人力、推廣及創新服務之研究」、「樂活農業旅遊研究」等四大施政分項,擬定執行策略如下:(一)因應區域整合趨勢,強化農業經營收益穩定,加速農業結構改善政府農業預算福利支出比例超過六成,包括保價收購、休耕給付及肥料補貼等各項補貼與津貼,除財政負擔沉重、擠壓農業預算資源配置外,在面臨經貿自由化、糧食安全等影響下,相關因應措施及產業體質需更具韌性與競爭力,才有利基因應潮流趨勢。為誘導農民採用新典範經營模式,如何穩定農民收益、引導農業結構調整為本會致力之方向。為此,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之十大重點政策中,陸續實施包括「推動對地綠色環境給付、「實施農業保險」、「增加專業農所得、照顧老農福利」、「改善農業缺工及培育新農民」等具體措施,除積極執行外,後續成效評估及相關配套措施,例如強化法規完備、現行措施調整等,均需要持續檢視與探討。(二)深化農業政策與制度之系統性研究,厚實施政規劃與決策諮詢能力新農業政策推動迄今一年多已有初步成效,惟國內、外情勢日新月異,無論農業經貿談判、農業所得、農業勞動力、農業水土資源、促進農產品消費及農業經營型態等,有必要持續創新研究,並建立農業政策研究支援平台,蓄積研究能量及培育農業政策專才。此外,因應農業政策分析與決策支援之需求,掌握各國農業經濟動態及政策發展趨勢、國內外產銷與市場資訊等甚為重要,為更有效整合資訊,建置資料庫協助基礎資料整合並利於系統性研究,以提供充分之決策資訊,強化農業政策效果評估及提升農業政策決策品質,俾利形成前瞻性之農業政策方向與規劃。(三)維護農業環境資源,創新經營與市場拓展扣合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中「農業資源永續利用」及「增加農產品內外銷多元通路」之重點政策,及確保農地農用、配合國土計畫農業發展區之劃設等策略,化農地、農業用水資源之盤點、有效利用與管理等研究。另為輔導農業創新經營,提升產業經營效率,整合農業資源利用,鼓勵跨域合作創造產業價值鏈,建立在地優勢之創新行銷模式,促進地產地消,並建構農產品行銷體系及國際行銷管道,形塑優質農產品品牌形象,運用科技發展創新經營模式,開拓新興利基市場,建構多元行銷通路。(四)創新農業推廣體系,培育新農民與提升農業人力素質為強化農業產業經營應朝向跨域發展與垂直整合,產業資訊之流通與傳遞,加強「農民學院」系統性課程規劃,建立符合產業需求之人力培育、訓練品質與能力檢核制度,提升農民生產技能、整合行銷、創新服務與跨域整合發展等經營能力,建立青農與農業從業人員專業職務之價值與發展,並建構創新農業推廣服務體系與推動策略,以培育創新經營農業生力軍,充裕與活用基層人力,以利農業經營組織發展。(五)建構食農教育體系與推廣,提升我國農產品正面形象為提高消費者對於飲食健康之知能,及國產農產品或傳統飲食文化之認同,進而提高國產農產品之消費,增進國民健康水準,農業經營擔負提供穩定安全農產品之責任,全民亦須支持在地農業發展。為呼應提高糧食自給率、減少糧食浪費、穩定供應安全糧食等全民訴求,強化全民對於農業生產、農產加工、食物調理、食品選擇及消費的理解,藉此認識從產地到餐桌、從生產端到消費端等相關知識,進而增進國人對國產農產品、飲食文化、農村文化的認同與支持,共同維護農業永續發展生態環境,穩定糧食供應,並創新臺灣農業的價值。扣合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中「確保農產品安全」之重點政策,引導消費者建立正確的食農觀念,將有助於購買健康之農產品,增進國人對於農業的認同與重視,將消費者期待回饋調整農業經營型態與環境利用方式,並提昇農業的社會價值。為了台灣的食農教育能紮根落實,如有更完整的整合平台,將食安與綠色生活連結起來,並融合食物、農業、土地,透過教育逐步推廣實踐。(六)創新休閒農業旅遊推動策略,強化在地農業特色之串連與應用扣合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中「提高農業附加價值」之重點政策,透過農業旅遊輔導體系串連農業產業、自然環境、農村文化等在地農業特色資源,發展區域主題農業旅遊相關之農業旅遊商品,並結合農育、食育及環境教育之農業旅遊活動,強化農業旅遊之深度與廣度,提昇整體休閒農業服務水準,推廣行銷在地特色農業旅遊及農遊國際化,進而帶動地產地消與產業六級化發展,增加農村就業機會,並因應產業多元發展需求,建置農業旅遊人才導入與培育機制,促進鄉村發展新契機。上述執行策略將持續推動農業結構改善(包括產業、規模與人力結構),活化資源利用及創新農業多功能價值等研究工作,並強化基礎資訊建立、友善環境推廣、創新農業應用、制度規劃設計、訓練與輔導、參考典範模式建立、決策支援分析等所需政策研究與工具,希輔助其他領域之產業面或技術面科技研究推動與落實。
計畫亮點:「1. 強化農業政策分析與產業發展之研究(1) 研析各類農業發展地區具備不同的定位、特性與所負擔的角色,並為維持農地農用與良好的農業生產環境,依各類農業發展地區不同土地使用管制的差異與發展限制程度,調整相關政策之投入比例建議。(2) 依據106-109 年計畫盤點共3174戶資料進行有機農業六級化初探。發現有機特作(如咖啡、茶)與有機蔬果發展六級化產業之比例較高,反之以大量生產為主之糧食作物如有機稻米,發展六級化則較為困難。2. 建構現代化農產行銷體系與制度之研究(1) 針對桃園改良場轄區內桃園市及新竹縣市農業產銷班農民進行問卷調查與分析,藉以了解農民個人基本資料、生產高接梨行銷通路的組成及現況及對作物保險保單參加投保之意向,完成計畫研究調查報告1份。3. 提升農業人力、推廣及創新服務之研究(1) 配合公費畢業生返校,執行學校端、學生之訪談,並分析農業公費生培育成果;並提供未來輔導政策建議與畢業生從農輔導需求統計分析等各1式。(2) 完成100件109年度食農教育推動計畫案之場域分析,完成研究報告1份,並作為後續食農教育推動計畫投入推動參考。4. 樂活農村旅遊研究(1) 完成分析與蒐集西南海岸之休閒漁業區位特性及潛力點,選定屏東縣佳冬鄉進行相關輔導與支持,並結合屏東縣政府農業處、佳冬鄉農會共同辦理休閒農漁業經驗分享會。並完成佳冬地區相關單位、從業者後續追蹤與訪談及整理相關迴響資料。」 / 關鍵成果:「1. 強化農業政策分析與產業發展之研究(1) 針對已推動釋迦收入保險與香蕉收入保險措施持續成效蒐整與評估,並配合業務主管單位需求,提供香蕉收入保險檢討評估報告2篇。並提供即時諮詢、政策論述、簡報、工作會議、說明會等至少8次以上。(2) 將研析農產品銷售收入與年度經濟指標關係,如藉由農民生產所得物價指數及農民生產所付物價指數,更新主力農家分類規制,以使我國主力農家對象更符實際施政需求。(3) 完成蒐整農委會計畫管理系統與各類國內學術論文資源網站共蒐整盤點共計28,623 筆資料。再透過AI語意分析方法,盤點近年農業研究,提出農政農輔領域研究缺口與新興議題。(4) 蒐集WTO農業談判特別會議提案、相關文獻與報導資訊。累計完成國際農業經貿新訊編譯共157則及國際農業經貿議題之分析報導8篇。2. 建構現代化農產行銷體系與制度之研究(1) 針對桃園改良場轄區內桃園市及新竹縣市農業產銷班農民進行問卷調查與分析,藉以了解農民個人基本資料、生產高接梨行銷通路的組成及現況及對作物保險保單參加投保之意向,完成計畫研究調查報告1份。(2) 調查北部地區蔬菜產銷供應鏈組織分析研究,透過實際訪談輔導與調查分析帶來的產業創新與實質經濟效益,擴大並歸納未來產銷供需關係可能發展的農業合作、分析其經營模式及創新點,並評估其商業模式可帶來的效益,做為後續跨入從事農業合作經濟之企業團體參考。(3) 針對北部地區桃園市與新竹縣沿省道台三線周邊鄉鎮,調查遊客前往休閒農場的旅遊動機及對休閒農場體驗之重視與滿意程度。3. 提升農業人力、推廣及創新服務之研究(1) 延續 108 年度蒐集日本新農民培育及相關輔導措施之相關資料,與我國青年農民培育與農業專業訓練課程等措施進行比對,完成政策建議1式。(2) 配合公費畢業生返校,執行學校端、學生之訪談,並分析農業公費生培育成果;並提供未來輔導政策建議與畢業生從農輔導需求統計分析等各1式。(3) 持續進行各地區推動食農教育宣導人員之培訓與課程規劃;辦理7場次406人次宣導人員訓練,另結合農委會於12月辦理3場次食農教育推動計畫分享會,持續鼓勵更多推廣人員未來接受食農教育宣導人員培訓。4. 樂活農村旅遊研究(1) 完成分析與蒐集西南海岸之休閒漁業區位特性及潛力點,選定屏東縣佳冬鄉進行相關輔導與支持,並結合屏東縣政府農業處、佳冬鄉農會共同辦理休閒農漁業經驗分享會。並完成佳冬地區相關單位、從業者後續追蹤與訪談及整理相關迴響資料。(2) 完成環境教育與農業旅遊問卷,進行農業環境教育課程評估及參與者環境教育成效調查,共發出81份問卷,有效問卷77份,回收率達95%。並於宜花地區辦理農業環境教育研習4場次。(3) 完成建構臺東地區食農教育體驗活動評估指標包含體驗活動設計目標、體驗活動要素、體驗活動設計類型、體驗活動操作場域及體驗活動改善與創新等5大評估構面(以及25項評估指標)。」
年累計預定進度(a)(%)
年累計實際進度(b)(%)
進度比較(b-a)(百分點)
年計畫經費(c)(千元)
年累計執行數(d)(千元)
年計畫經費達成率(d/c*100%)(%)
0留言
0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