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於108年01月01日結束於111年12月31日
0(千元)
「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新農業)
計畫年度目標1.達成 2 物種漁電共生養殖試驗;產出漁電共生商業運轉模式。2.提供地面立柱式農作生產整合套組,輔導優化示範專區場域營運。3.完成苗彰離岸風場開發對漁業現況影響;建立地面營農型光電綠能設立土壤管理方式。4.建構農漁電共生試驗發展策略,持續推動農漁電共生產業發展,農漁電共生技術服務能量。
計畫亮點:「1.計畫整合漁業與綠能為一體之創新農電共構共享模式,將成為臺灣農漁業之創新營農樣態及產業模式,開拓嶄新農地多元利用、農產加值生產及農業永續經營發展之農業風貌,同時促進綠能政策推動。今年已經有多個光電結合養殖的案場準備籌設運轉,替台灣社會增加就業機會與產業的經濟效益。2.計畫促成臺西案場5家進駐業者場域建置完成,臺西案場總投資金額2億8千萬以上,預期年底就會有初步成效,將有成果產出並產生市場經濟。另一方面七股案場5家進駐廠商明年將陸續完工,目前七股案場總投資金額2億7千萬以上,未來加上彰化鹿港、臺東知本、澎湖馬公等案場,預估總投資金額將超過10億。3.本研究所設計之創新型態之農電共生設施,以作物生產為考量進行規劃,並可彈性調整5段(3 m、3.5 m、4 m、4.5 m及5 m)立柱高度及遮蔽率,適合多元試驗組合排列與模擬,為國內第一座研究用農電共生模擬設施,是計畫重要亮點之一。4.本計畫評估地面型農電共生設施對作物生產影響及生態環境之差異,並據以說明對生長、生產、品質及採後儲藏品質的變化,可供農政單位推動農電共生時,因應產銷平衡施政需要的參考依據,並可作為農企業投入農電共生產業之營農效率評估。5.掌握臺灣桃竹苗沿近海域刺網漁業活動現況與漁業資源結構,了解沿近海域物種組成與生物多樣性現況。建立我國周邊海域環境與營養能階及漁業資源結構等基礎研究能力與科技整合之分析工具與方法論,提升我國海洋漁業資源復育之技術與能力。有利於擘劃我國藍色國土永續開發利用新局,促進海洋生態資源永續發展,調查研究成果將提供綠能產業發展前後影響評估之依據。6.展示農漁業綠能產業應用資訊推廣與技術成果,透過網路資訊平台推動,年度新增468篇產業動態資訊,創造22,362次瀏覽點擊,更持續透過辦理8場次產業說明會(推廣222人次)、2場次產業應用講習會(實體+線上參與167人)、2場次漁電共生案場參訪活動(參訪人數達82人)與1場次產業應用國際研討會活動與技術展示活動(實體+線上205人),增加漁電共生應用資訊與成果對外曝光,帶動整體產業健全發展。」 / 關鍵成果:「1.計畫促成臺西案場5家進駐業者場域建置完成,臺西案場總投資金額2億8千萬以上,於9月底前開始養殖,預期年底就會有初步成效,將有成果產出並產生市場經濟。另一方面七股案場2家進駐廠商已完工,3家進駐廠商已簽約,預期明年將陸續完工,目前七股案場總投資金額2億7千萬以上,未來加上彰化鹿港、臺東知本、澎湖馬公等案場,預估總投資金額將超過10億。2.完成離岸風機2019年(建設)及2020年(商轉)對竹苗地區生態結構之影響評估,以及2020年與2021年研究場域優勢魚種漁獲量年間變動分析。研究結果顯示重要經濟洄游性物種鯔科於風機商轉後漁獲重量比例明顯下降,而歷年來季節性漁獲物種組成變化明顯,桃園地區冬季以鯔科、銀鯧、長鰳及馬鮁科為主,新竹地區冬季以鯔科、馬鮁科、斑海鯰、臭肚魚科及銀鯧為主,苗栗地區冬季以白姑魚、墨魚、舌鰨科、鯊魚類、斑海鯰及短棘鰏為主。3.推動漁電共生技術服務團諮詢服務,提供技術諮詢與輔導量能,創造投入漁電共生業者一專業諮詢管道,協助漁電共生業者解決於案件申請後至經營過程中所遇養殖技術問題,期可創造漁電新價值,促進養殖漁業升級轉型。」
年累計預定進度(a)(%)
年累計實際進度(b)(%)
進度比較(b-a)(百分點)
年計畫經費(c)(千元)
年累計執行數(d)(千元)
年計畫經費達成率(d/c*100%)(%)
0留言
0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