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於108年01月01日結束於110年12月31日
無
1.太陽光電技術平台建置及新材料應用開發計畫(3/3)(1)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工作環境需做管制,而且材料供應與設備維護亦較為緩慢,對於研發工作產生影響。(2)為顧及研發進度,採分時輪班以錯開實驗時間,並審慎管控材料庫存品,亦設法尋找替代品,使研究工作得以持續進行,計畫執行能如期完成。2.風力發電設置整體推動與離岸風電關鍵技術研發計畫(3/3)因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本計畫協助能源局與相關部會進行研商,主動掌握業者情況,完成離岸風電防疫計畫書、加強邊境管制離岸風電外籍船舶人員入境防疫計畫,並於取得疾病管制署核定,在配合疾管署疫情管制措施下,降低檢疫限制對風場施工人員之影響。3.分散式生質能源關鍵技術研發計畫(3/3)(1)合成燃氣熱值低,燃氣發電機組啟動不易;藉由分析燃氣組成,調整適當空燃比,提升燃氣於發電機之燃燒效能,進而順利啟動點火。(2)水解醣代謝造成pH值驟降,影響油脂合成,利用醱酵槽即時調整酸鹼值,減少產油過程中pH值的波動,可提升微生物水解醣料源代謝與油脂合成的效率。(3)小型畜牧產業的廢棄物處理能資源化投資門檻仍高。對此,本計畫除規劃乾式厭氧醱酵系統針對本土料源進行減省設計,降低門檻外,也將透過產業結盟,結合上下游產業合作參與,分散風險,提高成案率。4.生質燃料技術開發及創新整合應用計畫(3/3)由於生質能源產業於國內推廣不易,廠商雖有意投資但仍於評估階段,將針對沼氣發電之國內情境建立可能的商務模式,並積極與技服廠商洽談,協助廠商確認在地廢棄物生產沼氣之操作及合作模式,以爭取技轉合作機會。5.地熱溫泉能源多元開發關鍵技術研發計畫(3/3)(1)酸性地熱案場具有大量潛力開發價值,但高投資風險影響案場意願(2)大屯火山群是目前台灣地熱較具優勢而可預期有豐富推動成果的區域,然而,除了土地取得與系統腐蝕造成案場成功難度大增,對於業者而言極需看到有領頭羊投入,才能更詳實的評估風險,雖已有四磺子坪的鑽井經驗供業界參考,但未進行到電力生產及長期營運,因此既知單位皆處於探勘規劃階段,尚未投入探勘井鑽井。本計畫後續可針對既有酸性溫泉井進行小型發電機的發電營運示範,協助業界了解溫泉地熱田、管系統及發電機管理風險,期望推動大型案場的正式投入。(3)以生活誘因替代經濟誘因,鼓勵地方居民推動公民電廠設立(4)新北萬里的旅宿業及花蓮紅葉地區的原民陳抗事件,顯示即使台東已有2案地熱開發通過部落會議前例,居民對於發生在鄰近的地熱開發仍有相當的抵制心,為了使民眾更願意接受地熱概念,本計畫以既有井進行發電,並推動在地營運共生模式,除了金崙及烏來地區業主曾表達不售電而回饋部落用電的美意,亦有花蓮及知本居民表達發電自用的意願,因此後續可朝向以小型發電機的發電營運示範,帶動偏遠地方公民電廠的投入,朝向降低用電/供電負擔,及偏遠地區緊急用電推動模式發展。6.高效率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開發計畫(3/3)目前我國在能源領域上過去僅有小型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建置與整合經驗,然因我國內需市場小、電價低於國際、缺乏長時間運轉實績等因素,造成國內燃料電池系統普及率仍低。現階段燃料電池推動策略應以國內技術成熟且市場接受度高之備援電力為優先導入市場,加速國內普及率。而在基載發電應用方面,初期發展定置型系統結合在地料源優勢,擴增國內分散式電力來源,長期以分散式潔淨氫氣發展零碳電力,並透過補助增加誘因,促進燃料電池系統達到高效率及低成本之產業化指標,佈局於產業用分散式發電及產業用熱電共生系統,達成兼顧能源與環境效益之目的。
(一) 開發關鍵技術並降低成本,達成永續能源體系。1.完成地熱溫泉抗垢自潔疏水性管材塗料開發與測試,投入台東溫泉現地測試,加速溫泉地熱發電之應用。2.協助國內電網級儲能產業精進國產自製MW級電池技術,布局國產化技術以促進2025年590MW目標。3.建立海纜挖埋評估技術、大構件海事規劃評估技術、風機自動化檢測載具及運維人員介面裝置,提升風力發電作業效率及安全性與降低開發風場成本。(二) 加強溫室氣體減量技術之研發,擴大使用低碳或無碳能源。1.擴大使用高效率燃料電池取代柴油發電機與鉛酸電池應用於抗災備援電力(累積建置目標>260 kW)及定置型發電 (>350 kW),降低石化燃料使用,達到減碳目的。2.結合國內再生能源發展(風力發電、太陽光電),開發零碳排電解水製氫技術,與政府綠色能源政策接軌,逐步實踐低碳之氫能自給自足的目標。3.完成23%高效率太陽能電池製程與設備技術研發,提昇建置太陽光電系統之功率效益15%,提升國內低碳能源發電量佔比。(三) 發展替代能源,降低石油依存度。1.建立生質航油生產驗證平台,使成本低於60元/公斤,並完成量產製程設計及應用情境分析,建立生質航油商業模式,替代石化燃料使用。2.建立高效益電解水產氫技術,透過串聯再生能源產生的多餘電力,進行綠能轉化及儲存再生能源,透過氫能應用,降低石油佔比。3.協助太陽光電指標性廠商(茂迪、聯合再生能源)投入業界能專計畫,提升產品效率與降低成本,提高國內太陽光電發電佔比,降低石化能源使用。(四) 發展國內利基新興綠色能源產業。1.以長效型及高安全電池為儲能系統核心基礎,儲能貨櫃為應用產品,利用技術轉移扶植國內業界建立並協助投入儲能產業領域。2.完成地熱溫泉用熱發電雛型系統建置與溫泉場域導入測試,促成本國業者投入型熱發電系統產品開發,加速國內地熱溫泉產業發展,創造新興綠色產業。3.開發水下結構犧牲陽極電化學偵測及水下磨擦銲接替換技術,開發海床掃瞄、淘刷防護及電纜掩埋檢查之水下聲納檢測技術,提升國內業者現有軟硬體能力,降低業者投入國內離岸運維產業技術門檻,建構風電維運產業。(五) 推廣環境建構等方向統籌布局。1.協助示範案業者完成示範風場商轉,裝置容量為109.2 MW,預計年發4.1億度電,可供應約10.9萬戶家庭年用電量,可新增就業機會約393人次。2.完成100 kWth氣化系統聯結發電測試,以及1 MWe氣化發電系統設計,推動我國生質能氣化發電應用。3.建立溫泉井通用性能量測元件及技術,完成4案場以上量測評估作業,促成業者建置意願協議3案以上,研擬地熱能源使用策略,加速地熱設置發展。
計畫亮點:「1.太陽光電技術平台建置及新材料應用開發計畫(3/3)自有的高效能新型疊片模組技術可突破國際專利限制,1,700 mm×1,000 mm×35 mm疊片模組最大功率為333.57 W,有效提升4.2%之太陽光電模組發電功率密度。已通過IEC 61215機械負荷測試,廣泛應用後將可減少系統設置成本與面積需求,有助於綠能政策推動目標。2.用於高效能矽晶太陽電池的關鍵製程研發設備開發計畫(3/3)完成與廠商抱樸科技、世欣科技、真環科技簽定合約技術與專利移轉各2件,以及工業服務案共4件,其內容為本計畫開發之設備與製程技術成果移轉,累計達成收入共計7,930千元,其中工業服務金額5,000千元的設備移轉為本季與設備商抱樸科技達成。3.離岸風場結構檢修與運維技術開發推動計畫(3/3)】葉片自動化檢測技術:完成葉片檢測載具同步與協同運行測試。達成2台以上檢測載具設備同步檢測。建立最佳化運維使檢測模型降低成本<50%(離岸)。開發2項關鍵技術模組、2件專利、輔導3家以上廠商發展國產化/高附加價值模組產品,結合業者推動人民有感的高風險場域運行驗證(2案以上)。4.分散式生質能源關鍵技術研發計畫(3/3)優化水解醣薄膜純化製程,與原製程相比鋅離子去除效率可提升約12-22%,葡萄糖/鋅離子比值顯著提高4倍。製程用水量減少約1/3,過濾液總量也減少25%。 導入電透析技術純化水解醣液,最終產品之總醣濃度為52 wt.%,離子溶液濃度為358 ppm、鈉鹽濃度為1413 ppm,醣鹽比大於200。5.生質燃料技術開發及創新整合應用計畫(3/3)完成由2 Nm³/d放大至500 Nm³/h生質沼氣提純變壓吸附程序系統模擬設計及成本估算,提純出口端之甲烷含量高於95%且甲烷回收率亦達90%以上,其產製成本約為3.16元/Nm³,若沼氣原料成本小於3元/Nm³,生產成本可低於8元/Nm³,接近國內天然氣(7-10元)之售價。6.地熱發電整合推動與技術研發計畫(3/3)本年度地熱推廣工作亦透過地熱計畫技術擴散,提供技術服務予各地熱開發民營業者,協助突破地熱開發瓶頸以順利完成開發,並藉此加速各案地熱電廠開發效率。成果運用獲得總收入共4,194千元,包含井下電泵測試及無人化電廠建置共2項服務項目。7.地熱溫泉能源多元開發關鍵技術研發計畫(3/3)專利/技術授權:推動水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及百盛泵浦有限公司在微水力發電機(專利證號:I668942) 成果應用於流體動力發電設備建置,推動臥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熱傳裝置及其製造方法(專利證號:I503516),在熱交換器的專利授權。另外在鏵友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應用量測技術授權。共4案,金額共243.015萬元(含稅)。8.高效率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開發計畫(3/3)以備援電力市場為練兵場域、厚植國內系統能力:推動燃料電池作為民生社區及偏鄉地區等備用電力,促進燃料電池普及化應用,帶動整體燃料電池產業發展。110年完成2處建置,累積達10 kW,且仍將持續新增案場。9.高效益製氫模組開發計畫(3/3)完成國內第一顆zero gap陰離子交換膜堆疊製氫模組(25cm2,17 stack),整體堆疊模組產氫效率為施加34Vstack電壓(平均每一個單槽電壓為2.00 Vcell),可達到1 A/cm2電流密度(1M KOH、50 ℃),其氫氣製造速率達195 L/h (195 E-3 Nm3/h) ,耗電量約4.36 kWh/Nm3 (1Nm3=0.089Kg) or 48.99 kWh/Kg,能源效率為68.82 %。換算本計畫所開發堆疊製氫模組耗電成本為4.6美元/Kg(2.6253台幣/ kWh,27.9台幣/美元,2021年)。10.液流電池系統及儲能綠能應用研發計畫(3/3)促成盛○公司投資製造反應面積>2500 cm²之大尺寸模組化電池雙極板製造工具機,也可用於目前研發較為成熟的644 cm²的雙極板製作,以研究適當製程參數及設計等對組件性能之影響,後續可加速量產電池堆的一體化雙極板材料組件,注模熱壓成型技術也取代以往CNC加工技術,可大幅降低生產成本。11.分散式再生能源聚合調度技術與應用計畫(3/3)研發及應用分散式能源調度技術,累計促成民間投資建置儲能10MWh(翰可)、提供電網輔助服務25MW(包括力麗紡織廠14MW、馬雅/誠美紡織廠3.5MW、匯智/彰基2.5MW、翰可5MW),並培育1家聚合調度服務商(Aggregator),帶動相關產業發展。12.新及再生能源前瞻技術掃描評估及研發推動-大尺寸高效太陽能電池驗證技術研發創新前瞻計畫協助友達光電開發M6電池模組與其驗證及效率認證,可提升國內太陽能案場發電量;協助愛能研發M6、G12電池之BIPV驗證及效率認證,可提高國內屋頂型建置量;協助有成精密製作M6大電池模組認證,以國際銷售為主,提升太陽光電國際競爭力。以確實協助廠商開發新產品,增加土地使用率(建建置量),模組搭配M10(效率>25 %)的尺寸瓦數可大幅提升到500 W,產值可達300億台幣。」 / 關鍵成果:「1.太陽光電技術平台建置及新材料應用開發計畫(3/3)(1)先進PERC太陽電池結合鈍化接觸結構可提高效率並創造差異化,驗證創新製程結構與新產品。並已與國內外超過10家廠商與學研單位合作,協助提升產品效益。(2)新型IBPC電池效率達到24.03%,超越目前國內電池製作的技術水準,是下一代矽晶太陽電池研發重要指標,具產業商業化潛力。(3)自有的高效能新型疊片模組技術可突破國際專利限制,有效提升4.2%之太陽光電模組發電功率密度。將可減少系統設置成本與面積需求,有助於綠能政策推動目標。(4)大面積半穿透鈣鈦礦太陽電池模組效率達15.13%,奠定國內半穿透鈣鈦礦與矽晶電池4T堆疊的技術基礎,可協助現有矽晶廠轉型為下世代堆疊電池廠做準備。2.離岸風場海事操作關鍵作業評估技術開發計畫(3/3)(1)建立海纜挖埋作業分析技術,結合水動力分析理論進行噴埋作業以及犁埋作業過程中船舶與電纜之動態交互作用模擬,確保施工過程能因應天候條件、埋纜機具系統規格及彎曲半徑限制,事先評估海纜損傷的可能性。(2)建立海纜埋設作業之風險評估技術,以標準化、可重複的方法,改善離岸風場對海底電纜的風險管理,提高對殘餘風險的保守估計,並最終減少海底電纜之運維成本。(3)建立大構件海事安裝分析技術,浮裝法以安裝船進入套管架槽口,進行船位調整與上部結構和套管架對接流程模擬,雙起重船吊裝以半潛式起重船進行4點吊裝模擬,檢核安裝船運動容許值、套管架與對接裝置結構強度、吊車與索具負荷,確保大構件海事安裝之施工過程在因應天候條件與船機系統規格下之可行性,進而協助國內建立符合國際海事施工安全作業標準。3.風力發電設置整體推動與離岸風電關鍵技術研發計畫(3/3)(1)台電示範風場於110年12月30日完工商轉,加上已完成商轉之海洋示範風場,為我國第一階段離岸風電政策畫下完美句點。(2)潛力場址大彰化東南風場、大彰化西南(第一階段)風場、彰芳一期/二期風場、西島風場取得施工許可,為我國第二階段離岸風電政策開啟新里程碑。(3)3.110年7月23日經濟部公告「離岸風力發電區塊開發場址規劃申請作業要點」,正式啟動離岸風電第3階段區塊開發作業。續於110年8月19日公告「離岸風力發電區塊開發場址容量分配作業要點」明定區塊開發選商規則。預計於115年起以每年1.5 GW之進度穩健發展容量,至124年累計將再釋出至少15 GW之容量,我國第三階段離岸風電政策將邁向綠能建設另一個高峰。4.分散式生質能源關鍵技術研發計畫(3/3)(1)調整生質物氣化蒸汽注入點,相較於未添加蒸汽,可提升合成燃氣熱值近15%。(2)瓩級觸媒氣化發電系統整合測試:合成燃氣輸入熱功率以20.0-20.5 kWth穩定輸入發電機組,在輸出功率為2-4 kWe時,發電機發電效率約為11-18 %,並依實驗操作條件,完成MWth觸媒氣化發電系統規劃設計。(3)本期發展之PN系列除焦觸媒,除焦效果與前期開發之IBPB-UN2與商用觸媒相當,然而IBPBO-PN活性金屬含浸量可較UN2觸媒及商用觸媒減少30%以上。(4)簡化改良乾式厭氧醱酵系統,加強補充植種菌源,可維持原產氣量80-90%,降低初設費用,適用不同應用情境。5.生質燃料技術開發及創新整合應用計畫(3/3)(1)完成連續式生質原料解聚整合發酵產氣技術驗證,並透過沼渣加值化技術,提升整體製程獲利率,展現具競爭力之能源效益。(2)建立沼氣純化技術,作為電力轉燃氣之效益評估及設計基礎,以應用於有效利用未來風電因季節性原因產生的過剩電力。(3)與1家產業合作推動生質沼氣創新整合及運用模式,促進產業效益。6.地熱發電整合推動與技術研發計畫(3/3)(1)完成研討會及座談會辦理共9場、推廣活動2場。(2)媒體露出10次。(3)期刊論文及研討會論文共計8篇。(4)技術報告1篇。(5)技術服務2件,總計收入4,194千元。(6)促進投資生產共計9件(7項投資項目),總計促進投資金額達3.5億元。(7)研究報告2篇。(8)推動4.2MW地熱電廠併網商轉。7.地熱溫泉能源多元開發關鍵技術研發計畫(3/3)(1)機組開發技術項目在於依實施場域的環境,溫泉水及冷泉水供應狀況,收集機組運作資料,以調整出適合此場域運行的流程,此技術之建立亦可應用於其他場域機組建置時運轉參數設定,蒐集的每日發電記錄進行每周之淨發電量變化整理。調整後的每周淨發電量提升52.2%。(2)完成溫泉場域初期產能評估報告1份。完成建置耕莘專校宜蘭校區地熱溫泉發電/用電應用示範場域1案。8.高效率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開發計畫(3/3)(1)料源純化技術:本研究開發之陶金複合濾氫薄膜可大幅減少貴金屬使用量50%以上,且兼具高處理量及高純度之特性,氫氣滲透率175 Nm3/m2・hr・atm0.5、選擇率(H2/N2)達12,797,有效減少關鍵組件之成本,提升我國產品之競爭力。(2)長效型金屬板電池組技術:藉由開發之雷射多層導電碳薄膜技術,於電壓0.65 V下電流密度可達880 mA/cm2;在定電流控制0.65 V/cell下,電池壽命達到5,072 hr,電壓衰退約為2.27%,達到商業應用需求。(3)長時間系統驗證分析:完成金屬板燃料電池系統長時間運轉測試與衰退分析,總共累積運轉時數共1,425小時,第一階段以原型機運轉606小時之衰退率為4.9%,透過數據庫建立及分析,進行系統陽極迴路優化與操作參數調整後,於持續運轉417小時之電壓衰退率降低為2.2%,改善金屬板發電系統之電壓衰退幅度,第三階段以不同規格加濕器進行敏感測試402小時,濕度由95%降至87%,衰退率2.5%,全程電壓衰退率6.6%,證明本計畫所開發之操作最適化策略,有助提升系統運轉穩定性及操作壽命。(4)周邊組件模組化及系統開發:開發陽極排水/氣迴路控制技術,提升系統燃料利用率>99%,並降低流體管路壓損,提升發電效率達>46.3%,建立之技術有助於提升燃料電池應用效益,加速國內產業應用推廣。(5)規劃我國氫能發展策略及推動經濟部氫能推動小組成立:以減碳為目標,協助擘劃我國氫能發展策略,並整合能源局、工業局、技術處、國營會及台電、中油、中鋼三大國營事業,共同積極規劃我國氫能發展目標。(6)籌組國內氫能發電產業聯盟、打造國內餘氫發電典範:與半導體業大廠台O電合作,回收製程餘氫結合燃料電池提供廠區用電,未來擴大應用預計年減碳量達0.6~0.75萬噸/年,並促成與半導體設備大廠商帆O、發電系統業者亞O組成氫能發電產業聯盟,以利氫能產業發展。9.高效益製氫模組開發計畫(3/3)(1)自製新式電沉積產氫、產氧觸媒電極FC-011/FN-006,導入zero gap陰離子交換膜堆疊製氫模組(25cm2,5stack),產氫、產氧效率已達商用電解水標準(外加1.8-2.4V電壓,電流密度為200-400mA/cm2),整體模組產氫效率於1M KOH,30 ℃下,外加10.64V電壓,可達到1.08A/cm2電流密度,氫氣製造速率達62.6 L/h (62.6E-3 Nm3/h) ,耗電量約4.59 kWh/Nm3,能源效率為65.35 %。1M KOH,60 ℃下,外加10.09V電壓,可達到1 A/cm2電流密度,氫氣製造速率達63.9 L/h (63.9E-3 Nm3/h) ,耗電量約3.96 kWh/Nm3,能源效率為75.73 %。(2)完成zero gap陰離子交換膜堆疊製氫模組(25cm2,11 stack),整體堆疊模組產氫效率為施加22.84Vstack電壓(平均每一個單槽電壓為2.07 Vcell),可達到1 A/cm2電流密度(1M KOH、50 ℃),,其氫氣製造速率達127 L/h (127 E-3 Nm3/h) ,耗電量約4.5 kWh/Nm3 (1Nm3=0.089Kg) or 50.56 kWh/Kg,能源效率為66.73 %。(3)完成國內第一顆zero gap陰離子交換膜堆疊製氫模組(25cm2,17 stack),整體堆疊模組產氫效率為施加34Vstack電壓(平均每一個單槽電壓為2.00 Vcell),可達到1 A/cm2電流密度(1M KOH、50 ℃),其氫氣製造速率達195 L/h (195 E-3 Nm3/h) ,耗電量約4.36 kWh/Nm3 (1Nm3=0.089Kg) or 48.99 kWh/Kg,能源效率為68.82 %。換算本計畫所開發堆疊製氫模組耗電成本為4.6美元/Kg(2.6253台幣/ kWh,27.9台幣/美元,2021年)。10.複合式儲能元件與系統整合技術計畫(3/3)(1)完成100kW/50kWh高性能鋰電池儲能機櫃技術開發,2C-rate放電能量效率為88.9%,最高溫為43℃,SOC靜置階段估測誤差≤1%,SOH老化模型之預測誤差≤3%。協助國內儲能領域相關廠商,開發低能耗高功率儲能機櫃、智慧化系統管理技術、熱管理技術、多元化電池管理技術與SOC/SOH演算法與相關測試及驗證。提升國內儲能系統技術,更可拓展國際電池市場。(2)完成複合式儲能示範場域維運,協助國內儲能示範場域廠商,降低場域PCS空調耗電、增加EMS控制同步性、優化控制演算法與改善儲能貨櫃內部設計。提升國內儲能系統技術,並進行長時間運作功能測試驗證,強化廠商參與國內電力輔助市場能量。11.液流電池系統及儲能綠能應用研發計畫(3/3)(1)完成國產自製高功率密度液流電池堆開發,最大定功率放電可達10 kW,功率密度為46 kW/m³。(2)配合政府能源轉型政策及未來儲能產業需求,建立國產液流電池系統設計能力,結合國內產業技術建置原型儲能系統,以開發製造整合、運維控制、設計規劃等自主技術,並配合經濟部能源局擴大技術能見度建議,完成沙崙D區示範場域裝設原型儲能系統及累積場域運轉實績。(3)技術授權國內隔離膜廠商「液流電池用隔離膜製備暨效能測試」,簽約金額100萬。分配能源局金額為438,900元。(4)雙極板與電極組合效能測試技術服務,簽約金額50萬。(5)釩電池碳氈組件改質技術服務,簽約金額30萬。12.新及再生能源前瞻技術掃描評估及研發推動-大尺寸高效太陽能電池驗證技術研發創新前瞻計畫(1)協助友達光電開發M6電池模組與其驗證及效率認證,可提升國內太陽能案場發電量;協助愛能研發M6、G12電池之BIPV驗證及效率認證,可提高國內屋頂型建置量;協助有成精密製作M6大電池模組認證,以國際銷售為主,提升太陽光電國際競爭力。(2)IEC TC82 emerging PV 有60個成員,本計畫成為 6 個全球關鍵實驗室之一(歐洲 JRC/Fraunhofer ISE、美國 NREL、日本 AIST、澳洲CSRIO、台灣 ITRI/CMS),可參與制定 IEC 標準,凸顯台灣在效率量測領先全球水平(已制定SEMI標準)。太陽能電池校正室受邀由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Dr. Martin Green主辦Solar cell efficiency tables 的量測比對,可協助台灣產學研於新型前瞻元件之效率驗證接軌國際。13.新及再生能源前瞻技術掃描評估及研發推動-碳中和技術評估與發展戰略創新前瞻計畫(1)盤點前瞻淨零碳技術發展議題,由零碳、減碳、負碳三方面分析46項潛力技術於我國發展之可行性。(2)完成擴張離岸風場至專屬經濟區範圍之先期研究,研析相關國際法於專屬經濟海域和大陸礁層劃設場址和設置風機之基本規範,並提出三種於海域重疊時之可行策略及我國可能方案。(3)分析重要國家在制定相關淨零碳政策推動政策,由再生能源的極大化、使用低碳燃料取代化石燃料、發展探捕獲技術三大技術領域研析其政策目的、發展背景條件、技術投入項目與期望之效益。(4)分析離岸風電與地熱等再生能源之利害關係人經常性之再生能源籌融資方式,並提出在我國相關政策下,利害關係人所採行之採行方案。14.新及再生能源前瞻技術掃描評估及研發推動--具動能混合儲能裝置之太陽能發電系統(1)本計畫建置太陽能發電系統,以於未來進一步進行電池、飛輪混合儲能的系統控制研究,期能增加民生、工業使用者對於太陽能系統的安裝意願,也使太陽能系統相關產品有更多元的儲能組合,可以將更多的太陽能安全地存入電池。(2)本計畫發展高強度鋁合金並用以製造飛輪輪轂,未來將進一步用於製造複合材飛輪轉子。提升高速旋轉最重要的抗拉強度特性已超越美國鋁業航太等級的鋁合金。(3)用本計畫開發之飛輪雛型使未來可以進行關鍵的磁浮控制。」
年累計預定進度(a)(%)
年累計實際進度(b)(%)
進度比較(b-a)(百分點)
年計畫經費(c)(千元)
年累計執行數(d)(千元)
年計畫經費達成率(d/c*100%)(%)
0留言 0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