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主(協)辦機關 交通部

氣象資訊之智慧應用服務計畫(II)-數位創新(3/4)(111年度辦理情形)

開始於109年01月01日結束於112年12月31日

目前進度

啟動囉
109/01/01
  (第4年 / 4年)
   
   
   
完成了
112/12/31
計畫類別
科技發展
管制級別
自行管制
管考週期
每季

計畫核定情形

109年08月20日(行政院)院授主預教字第1090102314號函

年計畫經費

0(千元)

年度目標

本年度目標預計進度100%,為計畫總累計預定進度之75%。一、深化氣象多元服務,連結在地:深化在地氣象服務,擴大災害防救應用及提升多元跨域協作與經濟效益評析,本年度預計完成總進度之75%。二、促進智能創新應用,連結未來:打造氣象智能應用服務及建構數位創新服務環境,本年度預計完成總進度之75%。三、拓展氣象前瞻技術,連結國際:提升定量氣象預報能力,精進無縫隙氣象預報技術及掌握氣候監測與預警能力,本年度預計完成總進度之75%。

重要執行成果

計畫亮點:「一、推展生活氣象資訊服務:生活氣象App下載人數統計至111年8月底已達464萬人次以上,比KPI的350萬人還多了114萬人次以上。二、深化高解析度衛星資料之應用服務:擴增東亞範圍的衛星觀測PM2.5產品,即時監控東亞區域空氣汙染的來源與傳輸過程,掌握境外移入的空氣汙染對臺灣及近海造成的影響。三、強化新一代劇烈天氣監測系統:考量軍事資訊機密需求,開發異地版本的建置程序,有別於其他集中化版本。四、強化氣象預警服務整合平台:新增國家太空中心為服務對象,提供客製化氣象服務,對國家自主太空能力有所貢獻。五、拓展氣象跨域應用服務:(1)樂活氣象APP持續增加健康氣象之疾病種類,11月推出溫差提醒服務,訂出分級警示閾值,提供一般民眾、小孩及長者、慢性病患衛教資訊及提醒預防事項。(2)隨選平臺氣象導航員新增查詢飲水及公廁等公共設施點位,提供旅程規劃時納入休息點參考。六、評析氣象應用服務之社會經濟效益:(1)完成3種不同季節、年輕族群公眾、我國12種不同產業對氣象資訊需求與評價之問卷調查與初步分析,並盤點氣象產業價值鏈市場之供應端業者,繪製氣象產業地圖。(2)完成4種不同領域(交通運輸、水資源、氣候金融氣象、觀光)對氣象資訊需求與評價之問卷調查與初步分析,並盤點歷年各領域氣象資訊跨域應用之經濟價值分析成果七、精進多元氣象開放協作環境:(1)氣象開放資料平臺新增2項跨機關民生應用相關領域之五星等級鏈結開放資料產品主題,第一項為結合環保署資料,輸入任一經緯度,回傳距離最近的氣象觀測站、空氣品質AQI站資料。第二項為結合內政部資料,輸入任一經緯度,依內政部的鄉鎮查詢結果,回傳該位置所屬鄉鎮預報。(2)專業氣象資料供應發展加密FTP Server,改善資料供應傳輸安全性。(3)GRIB2資料供應本年度收集使用者需求擴充GRIB2API功能,於10月完成v1版上線,正式提供各下游串接使用,並召開使用說明會。已建置新版Relay自動化串接GRIB2API流程,開始提供PDS用戶新舊版NWP模式即時資料之平行測試。八、建置氣象史料跨域重現資訊系統:辦理「那一年的風雨-重返1911年府城颱風現場」共4場次走讀活動,以1911年重創臺灣的颱風和近年類似路徑的颱風為引,由本局管理之國定古蹟「原台南測候所」出發,規劃東、西兩條路徑,重返當年颱風侵襲的現場,看災前、災後及現今地景的變化、解讀颱風災害帶出改建重生的契機和溫馨的插曲,了解自然災害對城市的影響,吸引民眾關注極端氣象事件對地方造成的災害與改變,進而思考未來如何與極端氣象共存共處,強化民眾在地文化歷史變遷與氣象防災素養,達到氣象防災推廣的目的,同時發揮氣象史料的跨域價值。九、連結智慧城市與產業打造氣象加值服務:由今年度調查及焦點團體訪談結果可知,交通領域是目前公眾最希望氣象資訊結合之應用領域之一,同時也是與智慧城市結合的最可能項目。十、導入人工智慧與智慧學習發展模式加值產品:結合區域數值預報模式資料,並運用人工智慧技術,己發展完成空氣品質預報產品,雲量預報產品及系集定量降水預報加值產品。十一、打造巨量資料整合服務平台:數據運算擴充資料串接及新增相應API服務;資料倉儲完整檔案接收功能、建立檔案供應機制;整合資料倉儲與數據運算的資料庫叢集。十二、建立智慧型數值作業中心:運用類神經長短期記憶演算法(LSTM)等人工智慧技術,導入作業監控管理平臺發展事件預警及分析機制,以歷史監控值預測未來監控值,及自動動態調整告警值,並已於110年完成該功能設計、實作與測試,可針對機房資訊設備之硬體資源進行智慧型預測,111年除持續優化外,延續此基礎,已運用Apriori演算法等人工智慧技術,發展核心作業應用系統間的關聯度分析功能,以建置事件關聯影響分析之動態計算、主動預測及展示功能。十三、發展數位創新服務:數位創新服務之數位覽導服務,引進藍芽信標(beacon)技術,藍牙信標是定期廣播低功耗藍牙廣告數據包的無線設備,由智慧型手機或行動載具設備接收,讓參訪者接近導覽點時,主動接收導覽資訊,氣象局局本部、南區中心、25個氣象站及3個雷達站,分別於110年及111年完成數位覽導服務建置,創造以數位科技整合做為導覽系統,提供豐富導覽資訊,增進民眾對氣象測站的認識,提供參觀者一個無障礙的導覽環境。十四、強化颱風預報作業輔助系統及精緻化預報作業系統:發展鄉鎮尺度特報系統及工具,現行特報發布系統經由API方式取得後端統整之觀測及預報資料,以協助預報員處理368鄉鎮的大量資訊,在有效時限內發布特報,此程序於111年12月13日首次正式應用於鄉鎮低溫特報。完成颱風強度機率預報延長至48小時之產品,建置颱風WAIP強度分歧預報模組。十五、強化預報決策輔助工具:為精進新一代系統運作效能及提供符合氣象預報決策輔助之研發與作業需求,引進超融合基礎架構(HCI)技術,這是一種整合儲存裝置及虛擬運算的資訊基礎架構框架,可將運算、儲存與網路結合成單一系統,能夠簡化作業、降低總持有成本並迅速擴充,具有部署簡單、維運容易、擴充方便三大優點,對於每日需要處理150GB以上資料的氣象資訊整合顯示輔助工具而言,可以大幅提升系統運作的效能。十六、強化區域數值預報系統與數值天氣預報作業自動化:完成數值天氣測報3D視覺化產圖自動化程序建置,此程序112年預計可定時對外提供3D視覺化數值天氣測報圖形。十七、改進全球天氣與氣候預報模式系統:(1)在天氣模式系統方面:完成新一代全球模式預報系統(CWB FV3GFS)系統移植至本局剛啟用之第六代高速運算電腦FX1000上進行作業性測試。以hybrid 4DEnVar運行循環週期資料同化之10個多月(111年1月1日至11月24日)實驗結果顯示,FV3GFS系統的北半球500 hPa高度場距平相關得分達0.8的可預報時間長度平均達5.8天以上(計畫執行前約5.4天)。本全球模式預報系統之第一個作業版本已於本年9月交付申請上線作業。(2)在氣候模式系統方面:完成1991~2020年 4, 5, 6, 10, 11, 12月等奇數天之事後預報及完成平行作業預報之建置並發表5篇研討會論文。十八、發展2至4週動力統計預報:(1)提供偏差校正後的降雨預報給水利單位的水文模式進行水庫入流量預報,結果顯示:水文模式採用校正後降雨預報所得到的流量預報誤差明顯小於採用原始降雨預報,且顯著優於水利單位慣用的氣候流量預報。(2)發展貝氏系集處理器(Bayesian Processor of Ensemble, BPE)技術,進行3至4週溫度動力統計預報,結果顯示:BPE明顯優於前期計畫所發展的貝氏模型平均(Bayesian Model Averaging, BMA)技術,特別是在訓練樣本偏少的情況。.十九、活化在地氣象資訊應用:建置之無人機氣象觀測系統代表本局參加運研所主辦的領航盃無人機創意應運大賽(機關應用組),主要介紹無人機氣象觀測系統應用於實際天氣之作業情形,並以宜蘭降雨觀測實驗與台南海陸風觀測實驗為範例進行說明,通過初選評審,最後獲得優選獎。二十、發展短期氣候預報資訊:已完成次季節及季節颱風預報產品設計及作業化產出結果,未來將提供預報產品給水利署及相關跨域單位使用。二十一、發展季內至季節尺度預報:(1)開發極端事件預報方法,提供預報指引,符合跨域需求。(2)運用新興AI技術,提升模式預報技術,增加預報信心度。」 / 關鍵成果:「無。」

氣象資訊之智慧應用服務計畫(II)-數位創新(3/4)
111年實際執行趨勢圖
 年累計執行進度(%)  年計畫經費達成率(%)

年累計預定進度(a)(%)

年累計實際進度(b)(%)

進度比較(b-a)(百分點)

年計畫經費(c)(千元)

年累計執行數(d)(千元)

年計畫經費達成率(d/c*100%)(%)

註1、年計畫經費執行率=截至目前之年累計執行數/年累計分配預算數*100%
註2、本頁面圖表配合計畫管制週期進行更新調整,若管制週期為季報或半年報,可能出現部分月份為空白之情形。
註3、部分計畫之推動未編列年計畫經費,可能造成年計畫經費執行率為0的情形。

留言總數 0留言 0 關注


氣象資訊之智慧應用服務計畫(II)-數位創新(3/4)(111年度辦理情形)
氣象資訊之智慧應用服務計畫(II)-數位創新(3/4)(111年度辦理情形)
展開
另開新視窗前往全民來join粉絲團